寻根到汉中
一、独自去汉中
年国庆节。
离开繁忙杂乱的工作与生活,独自去旅行。衣食住行,自己说了算,不用迁就别人,不用看人家脸色,自由自在,岂不快哉?
在*昏,一个遥远的地方,临街的小酒馆,要花生胡豆,一壶土酒,听着异乡的声音,看着异样的风景,寻找微醺的感觉,不是一件快事?
记得15年前秋末,我的家乡河套已是一片荒凉,我坐火车从银川市向南行,田野还长着玉米高粱,新生一垅垅青菜,牛在耕地,翻出紫色新鲜湿润的泥土。火车向南行进,只见丘陵上的一排排果树还结着累累鲜红的果实,宛若春天盛开的红花一般美丽。*昏时分,看见路上三三两两收工的人们归来。在山坡或山谷里,人家屋顶上,升起了袅袅炊烟。
唉,这些与工作生活无关,但与精神、情感有关。寻找十多年前遗落在路上的梦,不是一件快事?
独自一人旅行,前方总会有意相不到的人和事,有许多新奇之遇。如鲁讯所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
我去过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寻找母亲的出生地。我去过山西省河曲县,寻找父亲乃至祖父曾祖父的故乡。我去甘肃省天水市,寻找秦姓发源地。此番去汉中市,去寻找汉族的发源地。
据历史记载,夏朝为中国第一个王朝,故我们自称为华夏儿女,又称华夏之族。之后,经历商朝年,当时国人称为商人,经历周朝年,当时国人周人,到秦朝,当时国人称为秦人,到汉时,匈奴依然称中原农耕民族为秦人。外国人称中国人为“秦”,即“china”。刘邦代秦后,建立汉朝,从此,中国的主体民族便以“汉族”的称呼固定下来,一直到今天,已历余年。中国人还被称做“唐人”,如唐人街,华侨称中国为“唐山”。可见秦汉唐三朝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汉族”是中国历史上保持时间最长的民族名称,可见这个名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按说,中华文明主要发源于*河流域,汉族也主要在*河流域生长发展并壮大。但是“汉族”这个名字却不是来自*河流域,而是长江流域的汉江。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为什么“汉族”能成为一个民族长期而固定称呼呢?
研究历史非常有意思,有时历史不按常规出牌,有时历史发展超出我们的想像。这便是中华文化的神奇之处吧。
二、最美的小城---凤县
进入秦岭第一站是凤县,凤县属于宝鸡市,凤县之南留坝县属于汉中市,两个县均在秦岭深处。
车开始上山,山路盘旋,峰回路转,渐入丛山之中。山势起伏,只见眼前绿涛滚滚,云浪滔滔,正可游目驰怀。
白云在干什么?白云在洗山呢。把山洗得碧绿青翠,郁郁葱葱,逼人的眼,可谓“夺翠”。
路边,不时有两三户人家藏在山崖下,院里挂着一串串收获的玉米,色泽金*,很是养眼。门前种着青*色玉米,间或有鲜艳的小花圃、有一片青翠的幼树林、有地毯似的青草地,风景明艳,气息清新,宛如一幅幅刚绣好的画图,陈列在路两边,供行人欣赏。
山中的绿太厉害了,太狂妄了,从空间侵占道路。如果没有车走人行,绿就会把路全部侵占了。客车通过,树木总会卷起披拂的枝条,车辆过后,它们还会向前延伸,用柔软的力量与人类争夺空间。
峰回路转,闪出一块平谷,种了一片玉米。路过一个叫南凤村的地方,路边有一个叫“春风”的小店,到留凤关镇。
起风了,抬头仰望,山上的绿仿佛要流下来、砸下来。
一头小牛在路上自由自在走着。
从山腰路上向下看,谷地里有一个小村庄,约有几十户人家,云雾缭绕,犹如仙居。
山坡点缀些野花,零零星星,正是“野花偏艳目,村酒醉人多。”路边小酒馆一闪而过。
凤县到了。
第二天一早,吃罢岐山臊子面,雨中游灵官峡。
出县城行十八里山路,即到灵官峡景区。因雨大,景区不开放。坐公交车,沿灵官峡行走。
两山夹峙嘉陵江,形成弧状峡谷。道在江之上,山之腰,道与江相伴而行,二者十分缠绵。此时,山、江、村、树、道,皆在雨中,如挂了无数帘笼,掀开一层又进一层。
一路上旅客不停下车,最后只留下我一人了。
今天雨中走灵官峡,隔江遥见对面山壁上《夜走灵官峡》的文章,很感动。
50年代国家修宝鸡至成都铁路时,著名作家杜鹏程来此采访,正值隆冬季节,雪深半尺,傍晚踏着大雪,他看雪中山坡上有一点灯火,他走进去一看,只见在一间工棚里住着小兄妹俩人,一个叫宝成,一个叫成渝,他们的父母都在工地上未回家。据此他写成著名散文《夜走灵官峡》,后录入中学课本。至今我记忆犹新。
杜鹏程写夜走灵官峡,记五十年代建设者奋斗足迹---修建宝成、成渝铁路,让天堑变通途。
我以为,一代人应有一代人之担当,前人奋斗为后人,那么我们担当又是什么?给后人留下什么?
晚上,在凤县县城街边小店喝了土酒,吃罢晚饭,我脚下有点虚,却听见音乐声响起,是民歌音乐吧,旋律优美,歌词却听不清楚。我循声而去,只见在一条街上,两端有警车拦道,中间约有百十米,有两座电子篝火熊熊燃烧,人们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我忽然想起宾馆资料里写的“凤飞羌舞”的活动。只见老年妇女们跳,少女们也跳,连两三岁的小女孩也学着跳。那舞是一群人围着篝火跳,拍手甩手踢脚挪步,和着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浑然一体。
我很感动这里的*府,很感动这里的民风。据出出租车司机说:凤城歌舞团到天水市、平凉市、汉中市、安康市、庆阳市、西安市、北京市演出“凤飞羌舞”,受到热烈欢迎。此举主要为宣传凤城,欢迎人们到风城旅游观光。凤城,一个山区县,人口11万,做如此锦绣文章,令人感动。
雨后凤城真美。我看见树上缀满晶莹水珠,闪闪发光,我听得铮铮吱吱虫鸣,我听得呱呱蛙蛙鸣。是啊,寒溪夜涨了。
今夜枕着虫鸣溪声进入梦乡。
我醉了,能不醉吗?
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小城。
三、留坝的绿
留坝县在秦岭南麓之深山中,人口仅5万,留坝县有汉张良庙。张良是今安徽亳县人,协助刘邦夺得天下,功成身退于留坝,这个他曾经战斗且颇有风水的地方。当地人为他立庙经纪念。
车在山中行。左边是奔腾的河流,右边是陡立的峭壁。河弯延,路弯延,串连起两边座座山峰。山峰通体披绿,看不见山石。不时在转弯处,闪出一两栋屋,挑着酒旗,正是“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山中的绿呈苍色,显得莽莽苍苍;山中的绿又很斑驳,*青黛灰,杂染其间,没个章法,也没个层次,无法下笔;山中的绿是野性的,自古以来就是这么长着,毫无人工的痕迹,但是这些不同的榛灌乔植物,在一起长服了,长惯了,相依相存,贮存着水与泥土,又将自己的落叶化作肥料,天长日久,土地便肥沃了。
那满目的绿色,不仅悦人耳目,且是天然氧吧;山是瘦的,绿是肥的,山看上去就美、就丰腴、就神秘、就风情万种。
山上多白云,云雾迷漫,颇有下山而来之势。正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可持寄君。
路边,一个女人正梳理长发,一株辛夷花开得烂漫,一个农人牵牛而行,一只小狗散步,一湾小溪唱着河流过。车上的旅客上上下下,互相问候,一老妇问两媳妇:你俩姐妹一起上街(读该)?很有趣味。唉,车上都是些山民、乡巴佬。独我一个外乡人。
留坝到了。车把我吐在路边,驶入云深不知处。
“留坝”之“坝”,意为谷地。“留坝”意为人留恋山中这片谷地。
留坝,真美。
*昏时分,山中下起了雨。
环留坝皆山也,这山是青山,一座座婉若一帐帐绿色帐篷,不由让人想起辛弃疾的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坐在小城中央,环望群山,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位古代将*。
环留坝皆水也。此时你看不见水,但却能听得见水流声。砰—轰轰—嗡嗡,那是流泉从山上一泻而下,一刻也未停息。那不是泻,而是砸,无数的银子砸得粉碎,变作一滩烂银。哗哗—哗哗哗。那是溪流在歌唱,一拍打着一拍,一波赶着一波,有丝竹音,有金石声,如诗的语言,如画的境界,如歌的行板。
环留坝皆虫鸣也。知知—知知知,漫山遍野,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余音环绕,婉若立体声。
环留坝皆风也。风如同一个指挥家,正在指挥“秋之韵”音乐晚会。听者是谁?是我也。此时此境,我有了欧阳修写《秋声赋》的感觉。秋声赋之秋虫、乡音、秋思……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妄言也。此时我感觉自己成为仁者和智者。
我坐在街边用手机记录着感受,一个小女孩过来好奇地问我:写什么你?我匆匆收笔。抬头一看,满天星星好奇地看我。
四、汉中游记
翻越秦岭,豁然开朗,车子向南,进入著名的汉中平原。阳光灿烂,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金*色的稻田,树木成荫,人烟稠密。中午12点,汉中市便到了。
下午我去拜将台。当然拜将台是当代人为旅游而新建的。其复古的样子与其它地方复建汉朝建筑没有什么两样,因此我省去笔墨描写它的样子。
重修拜将台是纪念刘邦拜韩信为将这个历史事件。
韩信由萧何介绍给刘邦,刘邦发现韩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没有重视他。其实这是人之常情,生人难见面,互相不了解、不摸底,不可能交浅言深吧。韩信看到呆在这里没有什么前途,便不告而别,于是发生了千古佳话---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被追回来之后一些历史的细节许多人不清楚,这里交代一下。刘邦从善如流,不仅听从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大将,而且筑拜将台举办隆重的拜韩信仪式。这其实是一件古今中外很难见到的事件。
无论刘邦、萧何、韩信均不按常理出牌。萧何与韩信虽然相识,但韩信一直没有显赫的业绩,萧何就相信他是难得的将才?刘邦与韩信更不熟悉,听萧何一面之辞就敢把统帅之职交给一个毛头小伙子?韩信自己也是信心满满,没有经历大战锻炼就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等*事人才?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蹓蹓。总之三个男人上演一台戏,而且演绎成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大戏之一,建立了伟大的汉朝。
我以为刘邦的成功因素之一是会当“团长”。他广纳人才,打造了一支人才辈出、业绩卓著的卓越团队。用他自己的话说: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萧何后勤管理,古今一绝。这些卓越的人才均纳入他的团队,而且将各自的才华超水平发挥。今天回头看这段历史,张良、萧何、韩信固然优秀,难道当时没有比他们更优秀的人才了吗?肯定有,但是这些人没有进入刘邦这个团队,才华无用武之地。为什么张良等三人超水平发挥才华?是他们进入一个好团队,能够激奋潜能,超越自我。
离开拜将台,我又去了古汉台。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高7米,坐北朝南,分三个台阶,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宋代的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十分形象地说明“汉朝”发源于此。
出古汉台,打的准备去汉江。等车之际,想起一个故事。
秦末,群雄并起,刘邦先占关中,秦帝子婴降刘邦。后西楚霸王项羽至,担心刘邦在关中坐大,便封刘邦为汉中王,让其统治秦岭以南之汉中地区。
刘邦在张良等建议下,离开关中帝都,进入汉中,做了汉中王。在今天的汉中市区修建行宫,即今日之“古汉台”。后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返回关中。这两个成语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刘邦修建从汉中去四川的栈道,表示他打算率*向四川进发,不再回到关中,放松项羽的警惕。现在在汉中市通往四川的褒斜古道上古栈道犹存,可以说刘邦造假下了很大本钱,跟真得一样。当项羽以为刘邦大*入川时,秦岭一线不设防,刘邦率大*从秦岭大散关返回关中,出奇不意,大败项羽,占据关中,在楚汉争霸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后来为纪念他曾做过汉中王,故为建立的新王朝起名为汉。其实,刘邦仅在汉中活动四个月时间,这四个月,就决定我辈有了“汉族”这一称号。
拜将台仅留其名,古汉台仅留其迹。然而汉中市为城市发展,将古汉台建为汉口博物馆,将拜将台旧地建为拜人才之地。这两个地方便有了些品味,市民或游人便有了追寻休闲之处。占地不须大,花钱不须多,但城市发展不可忽缺。我忽然明白,现代城市应有许多功能区,如住宅区、商业区、行*区、教育区、休闲区,还须有文化区,而文化区是一个城市的灵*。
车来了。
我打的来到汉江边,享受着*昏宁静的时光。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地区,东南经荆楚大地,在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为长江流域最大支流,流经地便是汉江平原。汉中因汉江得名。这里才是汉族名称真正的发源地。江边,市民们三三两两散步。太阳快落山了,汉水缓缓流淌,倒映着岸边的楼房、树木与时光。
散步过程中,我想起项羽和刘邦的两句话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游帝国疆域,出行场面十分宏大。秦始皇出行场面被刘邦看见了,说:大丈夫当如此尔。这是一种由衷赞美和见贤思齐的态度。刘邦后来占据关中,保存秦朝典籍,善待子婴。约法三章,受到百姓欢迎。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延用了秦汉诸多法律、制度和文化,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确保汉朝兴旺发达,为汉文化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秦始皇出行项羽也看见了,他说:彼可取而代之。结果,项羽占据关中,杀子婴,火烧阿房宫,想着推倒秦国,一切重来。结果项羽兵败垓下,自杀于乌江。
历史选择刘邦,我以为是正确的。
五、从凤县到宝鸡
从汉中原路返回,又一次翻越秦岭。
我喜欢坐车旅行。
它穿乡过镇,临山傍水,欣赏路上风景,真适于眼睛散步,心灵旅行。
它可以一路打尖。汉中市—留坝—凤县—宝鸡。每地停留一两日,观风景名胜,赏风土人情,一城一品,一路一情,悠然而自得。
它与草根为伍,山水为伴,民风淳朴,风月宜人。它经济实惠,自由自在,非火车、自驾、飞机所能比也。
此时车出凤城,过消灾寺、凤州镇、白石铺村,左嘉陵江,右宝成铁路,从秦岭南麓向北行,穿越秦岭至北麓,到关中平原之重镇宝鸡市。
我忽然明白,路是先由水淌出来的。在没路的地方和没路的时候,那水用千百万年时间,用坚韧不拔的力量,一点点开拓时空,硬是在丛山中开出一条河道来,寻找着前进的方向。途中上有了坑坑洼洼,把它灌满,路上有石头了,激荡起灿烂的浪花,路上有溪流了,把它领上,路上有小鹿了,将清泉捧在它的唇边,路上有爱情了,为他们浇灌家园。千转百回却不曾迷失前进的方向,眷恋花园却不曾停下前进的步伐。汇入大河你就是大河,向往大海心就会无限辽阔。
有了河流,人才沿着河行走,寻找新的家园、新的梦想,走得人多了,便成为了路。
忽然明白,天下的路先是由河探出来的、淌出来的。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讲经济分为四个阶段:农业、工业、服务、体验经济。所谓体验经济,即指消费者享受值得回忆的个性化表演与体验。如一杯咖啡,自己买自己煮5美分,街头店1美元,酒店5美元,威尼斯圣马克广场15美元,因为在那里可以体验古城的壮丽。
当人的追求达到一定层次,物质追求越来越弱,精神文化追求越来越强,这此均属于体验经济之范畴。
物质追求只要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即可,要把更多时间与精力放精神文化追求上来。
人不能改变时间,但可以加长拓宽空间。
向善、求真、追美。
唯一就是第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一家言。
此三段言为我之座右铭也。
此时,我还在秦岭南坡,属于中国南方。
山腰挂流泉,如武士腰中挂着一把剑。
看上去,以为前面的路被绿树堵塞了,却又偏偏从绿树下穿过去。路盘过来,绕过去,分不清东西南北。
望见山下涓涓流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一山放过一山拦,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很瘦,有了绿就肥了,山很矮,有了绿就巍峨了;山没有生命,有了绿就生机勃勃;山少灵气,有了绿就有了白云小溪。云无心而出岫,鸟知倦而归;山拖一匹绿裙,让浪花钩边。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车已行到秦岭最高处,四面景色收眼底,一片情怀纵万仞。
过分水岭,开始下山了,进入中国北方。山南为嘉陵江,属长江流域,山北为清姜河,清姜河向北流入渭河,渭河向东流入*河。
在山头进看到的涓涓细流,如今变成身旁湍急的河流,河谷弯延,乱石散步,激流激起绚烂的浪花,发出阵阵的吼声。
到了著名的大散关,其实我们一路走来均为散关道。两山夹一道,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陆游有诗云: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到宝鸡渭滨区检查站,距宝鸡市区11公里。
出山了,人烟渐渐稠密。
六、大散关散记
因陆游一句诗,我在宝鸡市住下,第二天坐车向南返回到大散关。一路山上的绿色浓得要流下来。入山十里许,即到古大散关口,关口建一庙,庙立老子像,庙后有石级,拾级而上,便入林中。一路寂寂,唯听山下水声砰轰。路遇一对老年夫妇下山,不时拣拾什么?老爷子说:板栗。原来板栗成熟了,便从树上掉下来。路边草丛里,散落毛茸茸的板栗,有的爆开,便跳出光滑的板栗壳。树林间不知何时钻出许多小伞似的白蘑菇。
行半小时,到景点,山腰辟一片平台,建一连廊,廊内记载南北宋沿革地图及说明,更有一壁题诗,却找不到陆游诗;立一座玻璃钢雕塑(两个古代*人戎装像),题为抗金英雄,却未见事迹介绍。
返回又拾级行。越走越寂寞,越行越害怕,山中仅我一人,唯听山下水声与林中乌鸦不时哇哇几声。两只花狸小猫沿石阶跑上来,后面跟着它们的母亲,两只小猫欢跳着上山,那母猫却虎视着我,寒光毕露。我停顿脚步,那母猫率小猫散入林间。我发现,那母猫有两只尖耸的耳,犹如天线,原来是山狸也。石阶上长满青苔,路两边树林茂密,不是有树叶飘落,林间积了很厚的落叶。我忽然明白“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含义。原来中华农耕民族从大自然中受到启发,树叶老了就要落下来,落到根部,化作肥料,供养树木长大,根深叶茂,开花结果。人也应如此。
路上不时有蛛丝拦路,缠手缠脸。不对,路错了,此地人迹罕至,恐怕好久没人来了,不然蜘蛛能在路上结网?我十分害怕,不要窜出什么野家伙或一条蛇出来。想了想,便后撤。回到平台,才发现走错了方向。
沿原路下山好久,才碰到一个游人。
回到宾馆,我在房间见到一本介绍地方文化的书,对大散关有所了解。
宋与金在大散关一战,阻止金人南下,保全了大宋百年发展,此战放在历史的角度看,颇有深意也。
此战时,宋都已由开封迁杭州,秦岭则成为金与宋的分界线。大散关位于秦岭咽喉要道。设若此战金胜,则宋亡,后起的蒙元与金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真未可知也。
回溯唐亡经五代十国之乱,宋统一中原,亦学当年大唐混一华夷,统一中国,却有西夏与辽国在北方兴起。时西夏占据河套,宋与夏分界线在河套南部榆林一带,范仲淹驻防延安时写下“塞上秋来风景异”的名句。宋与西夏交战,未尝胜绩,与辽恶战,亦多悲壮耳。时金从草原兴起,宋金南北夹击,灭辽。金占辽地,继续南侵,宋朝两代皇帝被金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
第三只眼看历史:
经晋隋唐三朝开发,江南已从蛮荒之地变成文明家园。宋偏安江南,农耕文化发展更为精深。当时宋朝GDP占全世界50%。但是宋朝如此巨大的经济总量如何难敌北方游牧民族,连偏安一方都不能维持,南宋朝最后一个皇帝在崖山跳海而亡,十万*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南宋覆灭。一个辉煌的王朝竟被追赶到山穷土尽之地,只好葬身大海。这样的悲剧不令人深刻反思吗?
想到秦朝统一中国的故事。秦朝先人生活在西部边陲,以牧马为生,其文化与“夷狄”相似,当时中原诸侯国从来不拿正眼看秦朝先人部落,把他们排斥在华夏族之外,视为“夷狄”。
公元前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我们再看中原诸国。晋国(前年—前年)、齐国(前年—前年)、楚国(前年—前年)、燕国(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等。这些中原诸国立国时间比秦国立国早余年。
但是为什么会是秦国于统一了中国呢?秦国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落后,没有资本、没有背景,但他们开拓进取,勇于学习。向游牧民族学习,直接将游牧人群纳入为国民,将游牧文化转化为秦国文化,他们又中原农耕文化学习,诗书礼仪,照单全收,他们广开言路,吸纳人才,秦国成为当时人才聚集的洼地,发展的高地。而中原众多诸侯国家,以老大自居,以中心自居,看不起周边夷狄,闭关锁国,守成不变。慢慢停滞发展,内驱力越来越弱。其实不是秦国有多么强大统一中国,而是其它六国腐朽落后,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秦国的力量不过是压垮六国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有人说秦统一中国14年就灭亡了。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秦从建立诸侯国到统一中国用了年时间,从一个不起眼的、边远的诸侯小国不断开拓进取,海纳百川,百折不挠,持续发展,真是一部伟大的“史诗”。秦国就像“十年蝉”一样,奋斗余载,完成历史使命便灭亡了。但是秦国继承者汉朝把秦国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而这个传承者刘邦与秦国先人相似,一介布衣,没有资本,没有背景,但是他广纳人才,会当“团长”,他虚心学习,见贤思齐。一路战胜了比他资格更老、背景深厚、财产丰富、学识渊博的人。最终统一了中国。
一种优秀的文化不进行交流和创新,慢慢就会变得落后,失去生命活力。比如汉文化发展到宋朝,宋朝以正统自居,以中心自居,以老大自居,封闭保守,不思进取,最终走向灭亡。
明朝在永乐大帝强盛时期GDP占世界的45%,但是到明末人口达到1亿的帝国,却被只有万人口的满清打败。明朝真得是被满清打败的吗?其实明朝腐朽不堪,不管谁轻轻一推便散了。
清朝在康乾盛世GDP占世界33%。到清末时老大帝国被八国联*数千兵丁用坚船利炮打的破烂不堪,丧权辱国。闭关锁国,不思进取,以老大自居。最可悲的是,世界发展的中心已经转移到欧美一些国家,清帝国还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总结中国历史曲折而漫长正反两方面经验,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启动的改革开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一次最伟大的革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自信包容,大气谦和,必然会有更灿烂更壮美的前景。
寻根之旅,鉴往知来,我找到许多思考,更找到许多困惑。
年9月17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