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府发布公告:安康市汉滨区、平利县、旬阳县、石泉县、紫阳县、白河县、汉阴县、宁陕县、岚皋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连同年脱贫退出的镇坪县,安康市实现了全域脱贫摘帽。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最令人振奋的消息。安康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真正实现了“告别绝对贫困,鉴证安宁康泰”,为安康未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脱贫攻坚全域摘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全域脱贫摘帽是安康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喜事。回顾“安康”历史,西晋太康元年(公元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因而得名“安康”,以寄托古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一千多年来,安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为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恶劣,以水患带来的周期性破坏最为深重;由于封建统治对民众残酷剥削,红巾*起义、李自成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均在安康有较长时期的活动轨迹,史料多次记载“民死锋镝、饥馑疾疫者十分之五”“民无遗类,地尽抛荒”。可以说历史上安康这方水土既不“安”、也不“康”。进入现代以来,无数先烈为了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打土豪、分田地,抛头颅、洒热血,写就安康作为川陕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安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贫困不懈斗争史,先后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新世纪扶贫和精准扶贫等阶段,特别是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后,平利县为省级贫困县、其他9个县区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安康把摆脱贫困、改善民生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安康作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贫困人口居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居全省第二,易地搬迁人口居全省第一。在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全省脱贫攻坚看安康”的情况下,全市上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四个坚持”鲜明导向,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五大工程”,全面落实“八个一批”扶贫措施,以最强的决心、最严的纪律、最实的作风,如期兑现了“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的*令状。必须强调,脱贫攻坚全域摘帽是在历届*委*府工作基础上实现的,是一代又一代安康儿女接续奋斗的成果,能够参与这场伟大战争,让困扰安康人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得到历史性地解决,让“安宁康泰”实至名归,实乃人生之大幸。(一)创造了减贫最好成绩。新一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的四年多来,全市贫困人口由58.17万人减少到3.34万人,累计减贫54.8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5%下降到1.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10县区成功摘下“穷帽子”。平均每年有13.7万多群众跨过贫困线,每天有多人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增加到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这些闪亮的数据已经载入安康发展史册。(二)见证了秦巴山乡巨变。全市新建改建村组道路1.1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2.45万公里,居全省第二,山区群众从此告别肩挑背驮的历史。“县县通高速”即将实现,安康大步迈向“航空时代”“高铁时代”。建成人饮工程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以上。实施电力保障项目个,电力入户达标率%。行*村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完成危房改造5.2万户。全市年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以来,累计建设搬迁安置区个,搬迁群众26.84万户、94.1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15.16万户、50.9万人,全部实现搬迁脱贫,谱写了陕西乃至全国易地搬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三)收获了群众幸福笑脸。全市累计投入10.5亿元教育资金,资助74.4万人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再失学辍学。建设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先诊疗后付费”*策全部落实,8.9万名慢病患者享受签约医生上门服务,名大病患者得到集中救治,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基本实现。兜底保障全面加强,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为特困群众吃下“定心丸”。个贫困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生态友好型产业为主导的“5+X”特色产业精准覆盖到户。培育发展农业企业个、农业园区个、专业合作社个、家庭农场个、产业融合示范点32个,个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吸纳务工、流转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7.8万户贫困群众。家新社区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上万个贫困家庭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贫困群众竞相分享过上好日子的喜悦,发自内心地听*话、跟*走。(四)凝聚了合围攻坚力量。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来抓,一切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精力向决战决胜倾斜。夯实“四级书记”抓脱贫责任,把“四支队伍”拧成一股绳,各级累计选派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名干部驻村帮扶,市县个单位、个企业、个社会组织参与帮扶,全市所有*员干部职工结对帮扶。中省及西安市、常州市个单位助力我市脱贫攻坚。累计争取和投入中省财*专项扶贫资金43.61亿元,整合财*涉农资金.84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38.5亿元,争取社会扶贫资金22.42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脱贫攻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全市干部群众精准绣花、苦干实干,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咬紧牙关、事不避难,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可以说,完成这项伟业举全市之力前所未有、集全民之智前所未有、行非常之事前所未有、竟非常之功前所未有!感激父老乡亲。50多万贫困乡亲,凭着不甘心、不怕苦、不依赖的“倔劲”,在“诚孝俭勤和”新民风中重塑内生动力,靠勤劳的双手走上脱贫致富路,很多人成为“自强标兵”,不仅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感谢攻坚勇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全市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的陈威强、罗孝明、琚华、梁其星、毛志敏、徐祥福、王远、余龙安、邓良*、罗其斗十名同志,他们用信仰和忠*践行了初心使命,是安康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全市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各级扶贫干部拼杀不畏战、重压不变形,坚持“白+黑”“5+2”,解决了群众一个又一个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无数扶贫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有的轻伤不下火线,有的一再推迟婚期,有的刚为人父母就与孩子别离,有的家里老人生病住院也无法陪护,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事迹催人泪下。感恩社会襄助。社会各界人士发扬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精神,特别是中省帮扶单位、西安市和苏陕协作的常州市对安康不遗余力地支持,把最诚的情谊、最优的资源、最好的干部放在了安康,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他们的无疆大爱永远镌刻在秦巴大地,安康人民永远铭记于心!二、脱贫攻坚的经验启示弥足珍贵年以来,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治、最大的民生、最大的*建、最大的作风建设和最大的发展机遇,付出了智慧和汗水,收获了成功与喜悦,更留下了经验与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对未来的安康发展弥足珍贵。(一)学深悟透,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改造主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安康脱贫攻坚全域摘帽来之不易,归功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归功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市脱贫工作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再到打赢打好,每当穿越认识迷雾、克服松劲疲惫、直面矛盾困难、破解突出问题,无不是用好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把坚定的信仰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强烈的历史担当,成功地转化为决战决胜的战略定力和战术韧性。以战时状态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安康始终紧盯“全省一流、全国上游”目标,以战时要求、战时纪律、战时状态持续升级工作体系,从全员发动、全线发力的“阵地战”,到以集结冲锋的姿态向脱贫摘帽发起全面总攻的“百日决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战果,为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胜局。把新发展理念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全市上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绿色发展与共享发展对接。坚持优先发展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生态链、价值链、脱贫链有机融合,让群众从中获得生态经济福祉。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领跑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列,在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历史性地荣获“四连优”,实现了从一个发展滞后地区成为绿色快速崛起地区、从一个工作较落后地区成为工作先进地区的蜕变。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充满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实际行动,就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表现。全市上下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从*治上谋划工作、推动工作,确保全市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抢抓时代机遇、*策机遇,在解放思想中加快追赶超越新一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以来,全市上下格外珍视并牢牢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解决了一批多年想解决而没解决的问题,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没办成的实事。*策机遇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年以来,中省支持力度空前,投入安康财*专项扶贫资金及涉农整合资金达亿元,占全市亿元脱贫攻坚资金总额的50%,此外,中省还给予安康各类贷款支持亿元;苏陕协作在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倾力扶持安康,全市大力引进毛绒玩具产业,生产厂家达家,年产值13.2亿元,逐步实现从引企业到引产业的转变;中国建设银行等家中省帮扶单位对安康给予了极大帮助,“智慧治理”服务平台由此应运而生等。正是因为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安康乡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焕然一新,贫困群众的生活和命运也发生了彻底改变,这一巨变完全可以媲美当年“大包干”带来的变化,为全市加快追赶超越创造了契机,真正体现了“经济发展为脱贫攻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脱贫攻坚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差距”。时代机遇催生思想大解放。全市上下主动对标先行地区,学习先进经验,打开解放思想之门,不断丰富脱贫攻坚战术打法。比如,学习贵州经验,运用大数据建设安康扶贫空间;常州对口帮扶安康市工作组,不仅在创新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招商引进项目、宣传推介安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把常州改革开放的先进理念、宝贵经验带到了安康,带动了本土干部观念上的变化,为建立更为长久的协作新机制下好了“先手棋”。实践证明,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把所有优惠*策转化为项目和资金,从而避免成为贻误安康发展良机的罪人。安康只有勇于学习借鉴并且敢于对标发达地区先进经验,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冲击,才能更好地放大*策机遇,努力使全市追赶超越步伐更快、节奏更好、能量更足,从而行稳致远。(三)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不断破解前进道路上的主要矛盾和难题“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下,安康脱贫攻坚没有现成的路子可循,坚持鼓励基层敢闯敢试,从群众最迫切需要改革的地方抓起,从制约脱贫攻坚成效最突出的问题改起,努力实现“突破一点、示范一片、搞活一域”,形成了一批独具安康特色、经受实践检验的好做法好经验。以改革创新破题攻坚。全市脱贫攻坚中很多改革都是受客观条件限制而逼出来的“突围”,反而为脱贫攻坚增添了新动能。比如,针对“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问题,把群众搬出了大山,搬出后发现就业解决不好,群众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安置社区再漂亮的房子也呆不久,最终还是会回到山上、跑到外地。因此,把改革重点先放在社区就业上,大力扶持在搬迁安置社区建设新社区工厂,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后来,发现厂房民房混杂存在安全隐患和噪音扰民问题,及时研究出台《新社区工厂标准》,在社区中配套建设相对独立的厂房来消除安全风险。再后来,发现创办新社区工厂的制约之一就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对接中国建设银行决策层,为安康量身定制无抵押无担保的“新社区工厂贷”,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催生了打造“中国毛绒玩具文创产业新都”定位。现在,易地搬迁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迁和生产力的自我革命,在总结白河、汉阴、平利等试点经验基础上,全市采取系统集成改革,统筹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年市委一号文件就是从强化产业就业支撑、保障搬迁群众权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区综合治理等方面健全制度体系,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催化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全国易地搬迁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现在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下一步的重点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年市委一号文件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一定要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做到位,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种环环相扣的渐进式改革,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发不良后果,为因地制宜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提供了保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认真汲取县区乃至镇村和社区“微改革”“微创新”的成果,经过提炼总结后推向全局,在更大领域、更大范围发挥叠加、倍增甚至裂变效应。比如,“支部+X+贫困户”发轫于汉滨区牛蹄镇、石泉县饶峰镇胜利村、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等基层*组织。群众形象地比喻:贫困户就如同一根绳子,单靠自己立不起来;“X”代表能人大户,像一棵大树;支部的作用就是把绳子捆绑在大树上,让贫困户与能人大户一起生长、抱团发展。新民风建设最早发源于旬阳县金寨镇。新社区工厂也是从平利领跑全市开始的。这些由基层探索而上升到全局的改革创新,“落一子而全盘活”,为安康脱贫攻坚增光添彩。安康市被中央领导批示肯定的改革创新在全省中是最多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安康脱贫攻坚最显著的特征、最鲜明的标识、最关键的一招。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激活后发优势,问题是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在发现问题中寻找改革创新突破口。既要着眼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持续让安康成为一个改革创新热区;又要赋予基层更大改革自主权,鼓励基层结合实际进行差异化探索,在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