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晔原苏州银保监分局*委委员、副局长
提供养老保险保障是商业保险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职责。苏州保险业积极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回归保障本源,发挥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养老服务结构优化,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一、苏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情况
苏州有保险公司88家,其中人身险公司53家(含专业养老保险公司3家)。年1-10月保费收入.50亿元,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31亿元。近年来,苏州税延养老、普惠型补充健康险、长护保险、老年人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居家养老责任险等多险种齐头并进,商业养老保险呈现健康发展、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为苏州养老保障三支柱的协调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一)孕育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初步建立养老第三支柱总体来看,苏州商业养老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发挥“第三支柱”的作用。年,苏州商业保险养老金规模为52.27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为10.80%。从近五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商业养老金年复合增长率为33.47%,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出台,年底江苏省*府《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实施意见》印发之后,商业养老保险在顶层设计和落地支持层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年苏州商业保险养老金同比增长.32%。年“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预计未来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苏州商业养老保险将跨上新的台阶。(二)充分释放税延*策红利,推动税延养老保险试点年以来,原苏州保监分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展个人税延养老保险试点,与园区管委会及财*、税收、人社等部门组成工作小组,攻坚克难,开展数据测算、制定*策方案,通过中新协调理事会向中央部委争取税延养老保险试点,历时4年,于年获批试点资质,成为全国三个试点地区(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和苏州工业园区)之一。年6月7日,太平洋寿险苏州分公司签发苏州首单税延养老保险,试点正式落地。截至年11月30日,苏州共有20家商业保险公司具备税延养老保险经营资质,共推出了66款专属保险产品,16家公司出单,工业园区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万元,参保人数人。(三)创新养老保险产品服务,切实守护老年生活安康苏州保险业积极响应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创新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方面探索创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惠老保险体系。一是开办普惠型补充健康保险“苏惠保”。只要是苏州大市基本参保人员,不限年龄均可参保,门诊、住院和高额特药费用,甚至既往症费用都能报销,仅花49元即可获得最高万的保障,缓解了老年人难以购买健康险的难题。年,苏州共有67.5万人参保,平均参保年龄44岁,60岁以上人群投保占比23%。二是老年人意外险惠及.1万名65周岁以上老年人。年起,苏州市*府全额出资,为全市65周岁以上的户籍人口提供意外保障,保费每人每年15元,项目运行7年来提供的风险保障金额约亿元,累计赔付人次,赔付金额.71万元。三是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居家养老责任保险实现全覆盖。采用*府补贴、联办共保模式,财*和保险公司共保体各承担部分责任。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已覆盖养老机构床位张,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责任险覆盖95个街道乡镇,为养老机构解决了后顾之忧。四是成为全国第二批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目前已有7位老人就投保事宜与保险公司进行洽谈,为老年人运用金融产品养老提供了新思路,待相关条件成熟时发展起来。(四)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双赢局面已显成效金秋十月,秋风送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区内游人如织,很多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都争相来到阳澄湖畔品尝美味的阳澄湖大闸蟹,欣赏美丽的阳澄湖景。此时,中国人寿在阳澄湖畔投资的“国寿嘉园·雅境”二期工程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该项目于年6月落地,是中国人寿国内首个养老养生社区项目,共投资26.4亿元,占地亩,一期工程约套养老养生公寓,可容纳名老人。社区采用国外成熟的养老社区运用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为老年客户构建了“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享、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幸福晚年生活。与之相仿,泰康人寿也同样看重这块风水宝地,投资40亿元,建设养老养生基地“泰康之家·吴园”,项目占地亩,总规划户养老单元,规划有长寿社区、医院、星级酒店等多种业态。社区一期也于年11月3日对外营业,目前,已入住户人,平均年龄约77.5岁。保险公司直接投资建设养老社区,一方面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改善资产负债久期匹配问题;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雄厚资金实力、专业化人才队伍,能有效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五)助力第一养老支柱,参与长护保险管理苏州是全国15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之一,苏州保险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面经办长期护理保险,在合作模式、智能系统开发、居家护理开展、护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在苏州已实现六区四市全覆盖,7家保险公司参与经办服务工作,参保人数约万人,与家护理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年至年,已累计为名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提供服务,支付护理费用1.77亿元。正所谓“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长护险已成为守护老年家庭平衡的*策保障。家住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的顾奶奶今年84岁,年2医院诊断出患有急性胰腺炎、胆结石伴胆囊炎、高血压、肝硬化等多种疾病,出院时顾奶奶已经失能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顾奶奶平时有儿子和儿媳照顾,但儿子工作繁忙,儿媳也患有疾病,照顾老人明显已经力不从心。保险机构经办长期护理保险后,居家护理人员每次上门对老人进行护理,老人心情和身体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推进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税延*策优惠力度有限。退休领取时按7.5%对保费和投资收益全额缴税,使得退休后税负过重,造成当前适用税率低于7.5%的人群将无法享受税延优惠。同时,个人缴费税前扣除按6%或元取低值,抵扣标准较低,撬动保费规模有限。二是个税调整影响项目推进。年10月个税*策调整后,个税起征点提高,个人适用税率普遍调低,使能够享受税延优惠的目标群体进一步减少,且存在部分已投保客户暂停缴费的情况(如:原来适用10%税率的客户在个税调整后适用3%的税率,因为退休领取时需要缴纳7.5%的个税,故停止缴费)。三是普惠*策向高收入倾斜。在目前优惠制度设计和个税*策调整的双重影响下,实际能够享受到*策的人群局限于较高收入群体,与国家普惠于民的目标存在一定偏差。四是抵税计算和操作较复杂。目前税前扣除的额度采用比例和定额孰低的计算方式,扣缴单位操作人员需要比对月收入的6%和凭证金额孰低,操作不便、容易出错。同时,当前的客户群体以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为主,普遍存在月度工资较低,季度年度集中发放绩效的情况,每月抵扣情况不同,不能充分享受*策红利。(二)商业养老保险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矛盾一方面,公众对商业养老保险有期待。公众自我养老意识提升,对公共养老资源的稀缺感到忧虑,希望商业养老保险能够提供更充分的老年生活保障。但由于养老保障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公众考虑到通货膨胀及企业长期经营的稳定性,对市场上兴起的各类保险公司及各种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常常感觉迷茫,观望情绪较浓。另一方面,可供老年人购买的产品比较少。当前商业保险提供的长期的健康、养老保障产品主要服务中青年群体,极少可供老年人购买,而老年群体对健康养老的需求是最迫切的。同时,商业保险条款严谨冗长、过于专业,普通消费者难以理解保险条款规定的各项保险利益,不能理解退保损失,进一步影响了老年消费者对养老保险的选择。……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