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榆林与安康的GDP基本持平,均不足80亿元。
二十年间,榆林因煤而兴,犹如神话一般,GDP飙升至四千亿级,将当年并肩走的安康等城市远远抛在身后。
二十年间,榆林亦因煤而“疯”,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同时伴随着产业与区域结构的失衡、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脆弱的经济与*治生态体系、普遍保守的思想观念、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不足……
诸如上述问题,不仅成为榆林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甚至有可能成为难以跨越的“陷阱”!尽管榆林曾一次次努力,却很难轻易改变,起码收效并不明显。
榆林被称作“中国的科威特”,但它有着两倍于科威特面积的落后农村地区,远比科威特复杂的经济社会结构。此前有个比方:“如果说科威特是一整块奶酪,那么榆林,还只是一堆点缀着奶油和蜂蜜的粗粮”。
某权威学者判断,榆林的十年*金机遇期已过,当下的转型难度远高于十年之前。
更有观点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及*河水管理的压力下,榆林爬坡上坎的阶段正在到来……
“激荡”的榆林
早些年,从空中俯瞰地处毛乌素沙漠和*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榆林市,满目苍凉。
这里曾是西夏、鲜卑和匈奴文化的交汇地带,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土地贫瘠,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
站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抚今追昔,令人慨叹不已。
其实榆林人吃饱饭的历史不过40年,也就不到两代人的时间。
40年前,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这样写到:“田福*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46章)
那时候榆林人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吃不饱肚子,每天都在和饥饿作斗争。
一位生在榆林的退休老干部回忆,在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制度下,几乎没有哪个生产队的哪户人家不为吃饭问题发愁,靠“吞糠咽菜”能填饱肚皮的人家就是“好人家”,“当时吃饭问题是所有人最头痛的事”。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国家能源战略的西移和能源资源的发现,榆林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时代。榆林人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由“吃饱”向“吃好”的阶段过渡。
能源对这座城市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骨髓,进入21世纪后,榆林的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迅速,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不仅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还造就了一大批富豪人家,财富神话不断上演。
仿佛是一夜之间,榆林人就暴富起来了,走到哪里都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