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部出品
1月19日,安康市平利县长安镇金沙河村村民李加翠正经过一座桥,去河对岸的田地里劳作。
“每次过这座桥,我都能想起村里开院坝会时的情景。当时我拿着话筒,给领导们说想修一座桥把河两岸连接起来,这样大家去对岸田地里就能方便很多。”李加翠说。
李加翠一直认为,村干部都一心为群众办实事,这座桥肯定能修成。但她没想到的是,桥能修得这么快,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修好了。“现在想去茶园里看看茶树的长势,再也不用跟以前一样绕远路了。”
“小桥虽不长,但将干部与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让群众知道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金沙河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青山说。自年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一直把金沙河村当作自己第二个家,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
回忆起刚来时的情景,王青山依然印象深刻:“村里山大沟深且不通网络,村民们基本靠种萝卜、白菜、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只能实现自给自足,存不了多少钱。”
作为平利县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金沙河村地理位置偏僻,贫困程度深。加上地处县城水源地,保护水源责任重大,村子的发展受到限制,脱贫攻坚难度远比一般贫困村大。年,全村户人中,户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要结合金沙河村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金沙河村海拔米,这里的茶叶生长期更长,喝起来口感更好。”王青山认为,茶产业是长效产业,能带动村民稳定增收,实现更长期的带贫益贫效果。
回想起当时种茶树的情景,李加翠满脸笑意地说:“那时王书记带着茶叶专家来我家里,让专家给我算经济账。最后我发现,种茶树确实要比种白菜玉米挣钱多。王书记很实在,对人很热情,他是真真正正来为我们办实事的。”
走在金沙河村的水泥路上,只见两旁的坡地上大多种着茶树,不时会看到有村民弯着腰在茶园里除草。“年,有一户村民光采摘茶叶鲜叶就挣了1万多元。有了这个榜样,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很高。”王青山告诉记者,现在金沙河村已实现人均一亩茶园的目标,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1万元。
在王青山看来,产业发展、新民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如一座座桥梁,让干部与群众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民心是最大的*治。我们要团结群众的力量,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为群众踏踏实实办实事。”王青山说,“下一步,我计划在金沙河村发展民宿旅游,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乡亲们的腰包再鼓一点。”
监制/韩秀峰
审核/王罡李艳张斌峰
文图/方敬尧
编辑/方敬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