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建国后安康市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TUhjnbcbe - 2021/1/3 0:59:00

新中国成立后,*和*府把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看作是整个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强调恢复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年1月12日,陕西省人民*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确定农业生产的方针是:以恢复为主,有条件的地区争取提高一步。2月11日陕西省人民*府农林厅成立,主管全省农、林、畜牧、水利、气象、合作社等业务,为全省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土改结束后,全区贫雇农虽然分得了土地,但因为长期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生产底子十分薄弱,生产资料严重不足,普遍缺少耕畜、农具、资金,没有独立生产经营能力,无力抵御自然灾害,部分农户因此被迫出租或出卖分得的土地,贫富两极分化重新出现。据当时对白河县玉皇、小双、兴隆三个乡户调查,出卖土地的有75户,占被调查户的7.86%。也有部分农户以宗族亲戚或经济条件相当为条件,三五户联合起来,以工换工,互济互助。中共安康地委和专署按照中央“组织起来”的号召,抓住这些典型,因势利导,在全区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形成变工组、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等各种农业互助组。年6月,中共安康地委发出《关于加强互助合作运动的指示》,把组织发展各种形式的互助组作为*治任务完成。年底,各种类型的互助组发展到3.06万个,其中常年性的个,季节性的个,临时性的变工换工2.26万个;入组农户19.25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56%;入组劳动力36.95万个,占全区劳动力的61%。随后又对已建立的互助组进行整顿提高。发展不同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适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的愿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安康农业生产条件非常差,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区没有一座像样的农用水库,农田灌溉基本上依靠河渠自流引灌。除耕作以畜力为主外,其余几乎全部是依靠人力,肩挑背驮。在如此落后的生产条件下,整个农业生产毫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全处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安康地委响应*的号召,在进行土地改革、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同时,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良农机具,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从年开始,进行工具改革,推广新式农具。以推广植保器械、新式畜力农具、山地犁、双轮双铧犁为起步,逐步发展为全面的工具改革。当时,在“农具改良化,提水动力化,加工机电化,滚珠轴承化,空架索道化”的口号下,大搞农具改良,培训全区能工巧匠,制作新农具种件,在全区农具展览会上展览。

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把地主的部分耕地和农业生产资料分给广大贫困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获得了土地和基本生产资料的农民,以极大的热情和主人翁精神投入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农副业生产力水平。经过三年的时间,到年底,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万元,种植业产值万元。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34%,而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3.08%,可见,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种植业又是农业的支柱。不仅如此,年农作物种植产业成果喜人:耕地面积达.76万亩,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9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吨,比年增加吨,增长了30.07%;油料作物产量吨,比年增加了吨,增长了54.16%。年全区总人口.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2万人;当年人均占有粮食斤,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斤,虽仍未达到人均斤粮食的标准,但较年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有较大改善。

手工业的恢复和工业的初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安康无现代工业,基本以手工业为主,生产工具简陋,产品品种少,多系低值产品,企业属小本经营,发展缓慢。手工业门类主要有造纸、铸铧、制硝、榨油、制茶、酿酒、淘金、制砖、烧石灰、土纺、染织等十几个行业,生产方式以小作坊和个体小手工业为主。年前后,安康建立两家私营铁工厂。贺勋臣的裕民铁工厂,雇工十余人,置皮带车床一台和其他小工具,并有简陋的铸造设备,生产轧棉花机、轧面机及其他民用金属小件。候亚公的“大治工厂”雇工四、五人,仅生产猎枪等小杂件,设备车床一台及台钳等。年,安康工业产值只有万元,仅占当年工农业生产总值的5.2%,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这也是安康经济长期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安康流传一首民谣,足以说明当时安康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概况,“小小安康县,几家修补店,城里喊补锅,城外听得见。”同时,也说明当时安康地区工业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在安康地委和专员公署的领导下,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一方面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经济,另一方面在恢复发展手工业经济的基础上,开创和发展新的工业经济。新中国成立以前,安康地区无专门的工业管理部门,年10月,陕南行*公署任命了安康分区专员公署工商科科长,年12月组建了工商科。年工商科内设工商股,主要任务是管理工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专门管理机构的成立,为恢复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开创新工业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纺织工业是全区主要工业部门。年,纺织工业产值为3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0.44%;经过三年恢复发展,到年,产值为25万元,比年增加了近8倍。年安康县、汉阴县、旬阳县等地建起了纺织生产合作社,后又改为纺织生产合作厂,较之前个体家庭式生产产量增加不少。纺织机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

新中国成立前,安康地区无机械工业,城乡只有铁匠铺制作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具。新中国成立后,在*和人民*府的领导下,安康地区机械工业在一片空白上兴起。年,组建旬阳铧厂、宁陕铁厂、白河利民锅厂。1年建立安康农具厂,当年固定资产近3万元,主要加工铁制小农具、生活用具为主。年,安康农具厂划归地区管理,更名安康地区通用机械厂,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安康地区煤炭开采历史悠久,15世纪中期,民间即有小煤窑。但因地质勘探水平低,煤炭储存条件特殊,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煤炭生产发展缓慢。中华新中国成立前,年产量不足万吨。经过三年的恢复发展,到年年产值增加到15万元。

新中国成立前,安康城内仅有一家以木炭为燃料、汽车发动机为动力的小型粮食加工厂,酿酒、制茶、制酱醋、屠宰、小食品加工及卷烟皆为个体小型分散加工。年该区食品工业的产值为91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13.6%。新中国成立后,各县组织了一批合作小组,进行食品加工。年以后,陆续兴建了一批粮油加工厂,部分县建起了酒厂、食品厂、肉联厂、酱货厂、酿造厂、茶厂和饮料厂,并采用机械化加工、新工艺制作,产量大增,质量提高。

安康地区建材工业起步于年,西北新华石棉建筑公司在平利县八仙区建起陕南石棉矿,有职工人,设采矿点五处,年产石棉10-15吨,这是安康境内最早的建材企业。年,建材工业产值为28万元,经过三年恢复发展,到年增加到36万元。

年12月,安康建成酿酒厂,为全区第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年产白酒50吨,产值10万元。年,平利县石棉矿建成投产,工人人,是安康地区职工人数最多的企业。安康县私营利群机器米厂建成,用汽车引擎带动碾米机,为当时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加工业。

在安康地委的领导下,经过三年恢复和发展,不仅恢复了安康原有的手工业经济,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工业门类,促进了安康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极大满足了人民对工业品的需求,标志着安康工业的初步形成。年,安康工业产值只有万元,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万元,比年增长79.37%,平均每年增长26.46%,工业企业增加到4个,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总值万元,比年增长3.34倍。

调整商业和建设基础设施

新中国成立前,安康由于交通闭塞,商业比较萧条。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康仅有的依靠汉江运输的商业贸易也日渐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活跃商业贸易,在安康地委的领导下,安康专区对公有和私有商业进行了两次调整和改造。年,安康地区城乡私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共46个行业户。其中,商业户(包括小商贩户)、服务业户、饮食业户。大都是小型店铺或摊贩,商行仅57家,批发商为数更少。年,安康专区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指导方针,对私有商业进行了第一次调整。国有和供销社以批发为主,零售业务只限于粮、油、煤炭、纱布、雨伞、石油等六种主要生活用品,其余商品让给私有商业经营,并合理调整了地区差价,让利于零售环节。在此基础上,还通过调整劳资关系,妥善安置了失业人员。经过这次调整,私有商业迅速恢复发展,年私有商业营业额比年增长12.5%。“五反”运动以后,私有商业对国家*策产生疑虑,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活跃城乡经济,减少失业,年末,安康专区对私有商业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国有贸易公司将原来设在安康恒口、紫阳县汉王城、汉阴涧池等12个集镇的贸易商店撤销,让出了一些主要集镇的商业零售阵地。国有商业和供销社退出一些次要商品经营,全区仅供销社就让出60多个百货副食等商品。扩大批零差价,一般由原来差价率10%—13%扩大到10%—18%,同时降低了一些商品批发的起点。

年各县召开物资交流会,积极组织城乡贸易交流,大大促进了私有商业的交易经营活动。经过两次工商业的调整,国有商业零售下降,私有商业零售额上升,年,私有商业零售额比年增长了17%。通过对商业的两次调整,活跃了安康商业贸易,极大促进了安康商贸经济的发展。

在安康地委和专区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恢复发展,安康的商业贸易通畅,促使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上升到万元,比年增长近两倍;全年居民人均购买消费品上升为17元,较年增长1.46倍;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达万元,其中:粮食收购量达吨,食用植物油吨、苎麻吨、生漆吨、木耳吨、茶叶吨、桑蚕茧90吨。社会主要商品零售量中,粮食吨、食用植物油吨、猪牛羊肉吨、水产品17吨、鲜蛋吨、食盐吨、食糖吨、卷烟箱、酒吨、棉布.40万米、呢绒米、绸缎米、缝纫机10架、手表15只、自行车35辆、收音机10架、煤炭吨。全区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商店达个,平均每万人拥有零售店5.98个,从业人员13.58万人。

年至年,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的同时,安康地区在区委和人民*府的领导下,开始建立起以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的基本骨架,为之后其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安康没有铁路运输业,公路运输业也很落后。境内仅有一条质量低劣、晴通雨阻的汉白公路,通过区内的石泉、汉阴、安康、平利,最后到达白河。整个安康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公路1.2公里,广大山区,主要依靠人背肩挑脚力通行。这条汉白公路是安康境内第一条公路,是国民*时期投资万元修建,并于8年投入使用。该路沿线地形复杂,构筑时技术标准很低,加之国民**队溃退时大量毁路炸桥,到年陕南解放时,通行能力很差,公路破烂不堪,桥梁所剩无几。为了解决通行难的问题,安康地委和行*公署领导全区人民,从年开始,改造、整修汉白公路,到年初,基本达到晴雨通行。安康地区汉水航运历史久远,曾是沟通陕鄂的主要交通线。水运虽占重要位置,但全区历程平均每平方公里仅两公里,且航道滩多流急,通航程度较差。安康地区除汉水干流航道外,还有任河、岚河、月河、*洋河、坝河、旬河等支流航道。解放前,由于流急滩险,又没有助航通讯设施,因此,只能通行木帆船,到汉口一个往返需半月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和*府十分重视对汉江水道的治理和开发。年成立航道工程队,开始对碍航严重的所有险滩、浅滩、急流滩,一个又一个地炸礁、清槽、疏浚,增加了水深,降低了流速,从而大大减少了江损事故,提高了航运能力。

来源:摘编于《中国共产*安康历史第二卷(-)》(年12月第一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国后安康市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