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安康市境内的平利县环境优美,物产丰富。这里陕渝鄂三省市交界,位处秦岭与巴山之间。这里有逶迤的高山,地势舒缓的丘陵,也有平原小坝,每一个坝子都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流过,以至这里的乡村景色呈现了高山、缓坡、平坝与溪流交汇出现的场景,赢得了中国最美十大乡村的称号。
在美丽乡村,很多物产都会葱茏地生长出来,茶叶、绞股蓝、生漆、中草药,其他丰富的各种植物。而在新时代扶贫*策的推广下,平利县还生长了一个特别具有实用性的机制——平利生长总队长。
在那些山间、溪流边、在茶园、绞股蓝园,在老百姓的庄户边,辛勤地走动着我们敬业的总队长!正是因为他们的勤勉和亲手帮扶的勇气,平利县的贫困人口正在减少,平利县脱贫攻坚的总队长机制,传播到大江南北……
乡村呼唤总队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阶段性总结会上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从年到年,平利县连续4年的脱贫攻坚战役已取得较大的成绩,但年的平利县,依然面临着整县脱贫摘帽的艰巨任务:还有69个贫困村的1.9万人尚未脱贫。在决胜整县脱摘帽最关键的时候,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到响鼓重捶、尽锐出战?
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陷入了思索,首先,他认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村这个层级是攻坚战的“最前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落实那落实,最终都在村上去落实”。可面临的现实是,驻村的四支队伍:村两委、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帮扶干部等等尚有一些工作上的弱项,如:有些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工作能力“参差不齐”;有的“第一书记”还很年轻,威望不高、统筹能力不强;有的驻村队员与原单位工作脱钩,缺乏沟通和多方融汇的力量;有的帮扶干部还缺乏更高的眼光,也面临着自身的困难……连年苦战,部分基层干部难免产生松懈情绪,“四支队伍”有时存在各自为阵、相互推诿的现象。
文化采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