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先秦时中国中庸实为国中庸中的倒装,以
TUhjnbcbe - 2025/7/16 11:33:00

浅谈现今《周易》注释中的问题,及应如何注解其成为老少咸宜之作

六、不知先秦时期“中”字的用法、倒装句式

在先秦文献中,有许多倒装句,《周易》中也是如此。

倒装句:为了强调、突出等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在现今的地方话语中,倒装句也较为常见。在现今的山东、广东地区,日常用语中,倒装句就非常多(本人只在这两个地方生活工作过,故比较熟悉,其他地区不是很清楚)。

例:正常句式:你先走;倒装句:你走,先。成语“时不我与”就是倒装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是倒装句,“天承运”的正常顺序是“承天运”。

倒装句广泛应用在《周易》、《尚书》、《诗经》、《老子》、《论语》、《左传》、《孟子》、《庄子》等先秦典籍中。

例:《尚书·周书·大诰》“民献有十夫予翼”;《诗经·郑风·褰裳》“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老子·第六十二章》“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等。

1、中:以泰卦“得尚于中行”、复卦“中行独复”为例:

倒装句是为了强调、突出某个字、词而进行的倒装。本文所要介绍的“中”便是其中之一,遇“中”且要强调、突出“中”时便需倒装,我们现今耳熟能详的先秦典籍中的“中国”、“中庸”就是倒装句,其正常语序为“国中”、“庸中”。

先秦典籍中遇“中”且要强调、突出“中”时便需倒装;当不需要强调、突出“中”时,便不需倒装;在《周易》中也是如此。

下面便以“何尊”铭文中的“中国”,《左传》中的“中国”,《论语》、《礼记》中的“中庸”,《诗经》中的“中”,《周易》中“中”为例进行说明。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铭文原文为“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何尊

自“何尊”始,“中国”一词已经有着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何尊

仔细研究“何尊”中的“中国”,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倒装词,正常语序为“国中”(我本人的分析)。

我认为“何尊”中的“中国”指的是“成周”洛邑,此处的“中国”指的仅仅是“洛邑”(洛阳)这一都邑。

何尊-铭文

《史记·周本纪》“(周武王)定天保,依天室……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关于“天室”的解释有多种,但我认可将“天室”解为“嵩山”的讲法,我认为这种注解最符合史实。

(PS: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成称为“岳山”。嵩山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是古时洛阳的重要屏障。《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崧(sōng):又作“嵩”。)

《史记·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史记》中讲说,周武王灭商后,由于丰镐偏西,不能有效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地区,为了巩固新政权,确保安定,周武王认为在洛邑修建新都可保长治久安。

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深感东方地区的难以掌控,于是秉承周武王遗志,将周武王营都洛邑的计划付诸实施。认为新都洛邑是天下的中心,四方朝拜入贡到这里的距离都相同。

“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便是“何尊”中“中国”的意思,“国”指的是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国,“洛邑”便是“中国”,是所有诸侯国的中心,即“国中”。

《尚书》中与营建“成周”洛邑相关的篇章有“召诰、洛诰、多方、多士”等。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中国,以为民逑。”,中国: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也就是“王畿”,相对于诸侯国而言“王畿”是诸侯国的中心,即“国中”。

《左传·僖公二十五》“德以柔中国,邢以威四夷”,中国:国内,诸侯国国内百姓。

我们再看一下《论语·雍也篇》、《礼记·中庸》中的“中庸”,“中庸”其实也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庸中”。

中庸

庸,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在先秦是对某些地位较低的劳动者的一种称呼,故“庸”有平庸、平常之义。战国时期“庸”有时指雇佣劳动者,这个意思后作“佣”。“庸”由雇佣引申为“用”,使用则有成效,故又引申指“功劳、功绩”。

《说文解字》“庸,用也。”;《尔雅》“庸,常也。”

中庸:为中用、中常,即“用中、常中”。朱熹注: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平常。中庸为常行之礼。

我们再看一下《诗经》中的“中”的用法,“中”在《诗经》中多采用倒装的方式,例:

《诗经·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中露:露中;泥中,没有倒装。

《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中谷:谷中。

《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林”,中林:林中。

《诗经·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中心:心中。

《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中心:心中。

《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乾矣”,中谷:谷中。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中泽:泽中。

《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有瓜”,中田:田中。

《诗经·大雅·桑柔》“哀恫中国,具赘卒荒……瞻彼中林,甡甡其鹿。”,中国:国中;中林:林中。等等。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周易》中的“中”。“中”在《周易》中有14处(含“中孚”卦卦名);除“讼卦”中的“中吉”,在帛书中写作“克吉”外,其余13处也全部写作“中”。

(PS:我个人认为帛书“讼卦”中的“克吉”,比通行本中的“中吉”更符合卦辞辞义。我在《谈“周易”中“孚”、“有孚”的正解,借以掌握其卦爻内涵》中略有涉及,以后有时间在详述。)

《周易》中有的“中”采用倒装,有的未采用。例:

屯卦“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林中没有倒装。

师卦“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中吉也没有倒装。

复卦“六四,中行独复”,中行有倒装,应为“行中”。

泰卦“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中行有倒装,应为“行中”。

泰卦九二爻讲的是:为了避免被朋友落下太远(不遐遗),因此包荒用冯河,过河后,还是和朋友走散了(朋亡),快点赶路,希望能追上朋友,终于在赶路的途中与朋友相遇(得尚于中行)。得尚:得偿,得偿所愿。

2、有:以坤卦“无成有终”、谦卦“君子有终”为例:

有,象形兼会意字。图(A)是甲骨文的“有”字,上部是一只悬臂下垂的右手,下部是一块肉(“肉”字是一脔肉的横断面的形状),表示手里“有”肉,“有”吃的了。这个由上“手”下“肉”所构成的“有”字,“肉”也表音,起声符作用。

图(B)也是甲骨文的“有”字,是一只右手形。因为这只右手后来发展为“又”,也用作左右的“右”;故此便以“手”形及借其“又”音以表示“有”意。在商代卜辞里是多用图(B)的甲骨文的“又”来作为“有”字的(这也是战国楚竹简《周易》中“有”写作“又”的原因)。

图(C)是金文的“有”字,字的构造又恢复了图(A)甲骨文“上手下肉”的形体,并且以粗重圆厚的“肥笔”来写手肘部分;手下的“肉”,已摆到肘的左旁去了。

于是以此为基文,便发展为图(D)的小篆、图(E)的汉隶和今天的楷书“有”字。

有:本义为“持有、具有”,与“无”相对。

在《周易》中也存在“有”倒装的情形:

坤卦“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有终有倒装,应为“终有”。

谦卦“谦,亨,君子有终”,有终有倒装,应为“终有”。

我在前文中讲到过:通行本“终”在帛书中有两种写法“冬”或“终”。

帛书中写作“冬”时,通行本“终”义为“最终、最后”之义,与“始”相对,末了、结束的意思。

帛书中写作“终”时,通行本“终”义为“始终,总;表始终全过程”,尽、全、从开始到末了、从头到尾的意思。

因上述的两个卦爻辞的“终”在帛书中都写作“终”,故“终”为“始终,总;表始终全过程”。

卦爻辞的“有终”正常语序为“终有”,义为“始终都有,总有”。在上述卦爻辞中“有”义为衣食无忧、一生富足、无病无灾、平安健康;“有”即“富足安康”义。“终有”便是一生富足安康,始终富足安康。

坤卦六三爻讲的是:若从王事,也许不会有什么大功绩、大成就,但会终生富足安康,始终富足安康。

谦卦卦辞讲的是:谦,亨通顺利,君子行谦可保一生富足安康。

1
查看完整版本: 先秦时中国中庸实为国中庸中的倒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