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来,看看平鲁区博物馆馆藏十件代表文物
TUhjnbcbe - 2025/6/6 17:12:00

8月29日,平鲁区博物馆向晋善晋美晋飞扬百家号独家披露了馆藏十件代表文物及其发现过程。

据了解,这十件馆藏文物分别:

三叠纪乳齿象牙齿化石:该化石在考古学上归类为古生物化石,地质年代为显生宙中生代三叠纪。年8月在平鲁区羊圈村东南一带平朔露天煤矿取土时距地表60米深处的黄土底层发现。

通长58厘米,通宽18厘米,通高20.7厘米。完整。平鲁区出土,未定级。

战国夹砂细绳纹双耳陶鬲

夹砂灰陶。侈口,折沿,短粗颈,溜肩,两侧分别贴塑一耳,鼓腹,圜底,底附三柱足。腹部饰细绳纹。底部有烟熏痕迹,使用特征明显。依其器型,可以推知战国时期平鲁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处在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汇点,他们吸收两种文明不同的特点所创造出的器物即是明证。

通高18厘米。口径13.5厘米,腹径15.1厘米。质量1.千克。口沿残,缺一足,腹部一侧多裂纹,底开裂。平鲁区出土,未定级。

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为配合平朔露天煤矿工程建设,在平鲁区南梁发掘了余座战国(前—前年)土坑竖穴墓,出土了一大批具有明显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文物。战国夹砂细绳纹双耳陶鬲即是其中一件。后根据该墓葬出土文物的形制与周边地区出土文物比对,并结合史料记载,可以确定这件器物应该是生活在平鲁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楼烦的文化遗存。这些重要的实证为我们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情况提供了十分重要参照。

战国长条形骨器

动物骨磨制,灰黄色。骨器首部凸起呈蘑菇状,尾部尖突。出土时放置在人架头颈一侧,或为生活用具,抑或与神鬼信仰有关,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佐证。

两件,一件通长36.5厘米。首径1.5厘米,柄径1.1厘米。质量0.千克。断裂为两截。另一件通长55厘米。首径1.1厘米,柄径1厘米。质量0.千克。首部部分残缺。平鲁区,出土,未定级。

战国铜短剑

青铜质。剑身、剑把一体铸造。剑身短,整体呈柳叶形。脊较厚,两锷削薄,锋锐。剑把椭扁茎,上饰蟠龙纹。剑首铸为两独角兽头反向弯曲,独角相触形成闭合状,游牧民族文化气息浓厚。此铜剑从形制来看,当属匕首一类。整器土沁斑斑。战国早、中期器。

通长27.6厘米,通宽3.6厘米。质量0.千克。整剑断裂为四截。平鲁区出土,未定级。

短剑是近身杀伤武器。也称匕首。《汉书·邹阳传》:“匕首窃发”,颜师古注:“匕首,短剑也,其首类匕,便于用也。”《史记·刺客列传》中有吴国专诸以鱼腹藏匕首刺吴王僚以及燕国荆轲以地图藏匕首刺秦王史事。由此可知,匕首这样的短剑既便于手执又有一定的重量可投掷,近身杀伤威力可见一斑。

诸凡短剑均可起匕首的作用。就目前考古发掘来看,出土的青铜匕首并不多见。多数为战国早、中期器。

汉“孙午”兽钮玉石印章

玉石质,或为绿松石。兽钮,类似熊形。色泽翠绿,质感平稳。印文为“孙午”二字白文,当为私印。此件印章兽钮圆雕、浮雕混合雕刻,线条有力,不可多得。

通长、通宽、通高均为1.4厘米。质量0.千克。完整。平鲁区出土,未定级。

辽白釉垂腹瓷瓶

胎质细腻,胎体紧致。小口,折沿,垂腹,隐圈足。全器自口内壁施白釉到底,釉色水润光洁。烧造工艺反映的时代特征明显,足底微凸,有窑裂,六支钉痕。快轮拉坯成型,器型完整,虽为陪葬器,但不失为辽代烧制的精品瓷器,堪比现代生产白瓷用具。

通高19厘米。口径4厘米,腹径12.1厘米,底径6.3厘米。质量0.千克。完整。平鲁区出土,未定级。

垂腹,制作陶瓷容器时塑造的腹部形式之一。因其呈上小下大自然下垂的悬胆状,亦称胆形腹。辽代皮囊壶的扁腹就是上扁下鼓,也有垂腹的趋势;元、明、清常见的玉壶春瓶及明、清的胆瓶亦皆为垂腹。

年10月,平鲁区文物管理所为配合准池铁路工程建设,在向阳堡乡代井沟村北米处抢救性的发掘了一座辽代(公元—年)穹窿顶攒面石碹墓。经发掘清理,该墓葬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件白釉垂腹瓷瓶。该瓶的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平鲁地区在辽金时期烧造瓷器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金白釉褐花双系瓷罐

唇口,溜肩,鼓腹,高圈足,贴塑双系耳。胎体厚重,胎质较粗,胎土含杂质,敲扣时声音粗哑。釉面不匀,稍泛灰。罐身自口沿内至腹部施白釉;系下及下腹白釉上分饰两圈褐彩弦纹;中间草草几笔褐彩勾画出一组花草,运笔自如奔放,显出游牧民族生活特点。器身下部至足底无釉,裸露黄褐色胎体,夹砂。施釉与露胎处无整齐界限,恰似泼洒而下的潇洒自然,类唐以来施釉特点。金代初期的瓷器,绝大多数为日用粗瓷,在烧制技术上受北宋磁州窑的影响很大,瓷器烧造工艺上采用砂圈叠烧法,这种烧造法表现在瓶、罐等立器上,往往施半釉。此器器型较规整,时代特征明显,双耳呈绳状,寓意双升,极显生活情趣。

通高21.1厘米。口径16厘米,腹径24厘米,底径10.3厘米。质量2.千克。完整。平鲁区出土,一般文物。

金龙纹铜镜

黄铜质。圆形,宽沿,半球形纽。铜镜背部纽外至边缘饰四神龙绕日翻飞,形象生动。铜镜形制较大,镜面满布绿锈,镜背岁月磨蚀,使用痕迹明显。

直径9.9厘米。质量0.千克。完整。平鲁区出土,征集购买。珍贵文物,国家二级。

明“钦差分守大同西路参将张造”毒虎将军铁炮

整炮分炮膛、药室、尾銎三部分。炮身一侧铸铭文“钦差分守大同西路参将张造”、“钦差守备指挥俭事王造”,对照史料推断,此炮应是隆庆二年至隆庆三年(-年)驻扎在平鲁城(今平鲁区凤凰城镇)的大同西路参将张刚监铸。

通长42厘米。口外径14厘米、内径8.8厘米,腹径12.5厘米,底径10厘米。质量14.4千克。完整。珍贵文物,国家三级。

该炮是虎蹲炮的前身,隆庆二年(年)由大同总兵赵岢设计,各路奉令铸造,是冷兵器时代的轻型火炮。明军以其装备步军,防御作战时布设在城堡、长城敌台、驻军烽火台、要隘等处;机动作战时用骡子架驮往来运动,随时出击,成为对付草原蒙古骑兵的攻防利器。平鲁地处晋西北边陲,明长城自北向南穿越其境,这里堡寨林立、烽台遍地,自古以来就是民族交融、金戈交鸣的大舞台、大战场。此件“毒虎将军炮”即充分说明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培育的满腔报国情怀,忠贞守护家园的爱国将领们既是守护者又是发明创造者,他们为民族的兴盛和安康所付出的努力在这斑驳的炮身上得以完全地呈现。注目文物,今日今时的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倾听到漫漫硝烟处那肃杀疆场的激烈与悲壮!

清青花牡丹花卉纹瓷觚

大口外撇,长颈,弧腹,底外撇。二层台式圈足,足底平削,旋纹明显,足内青花双圈无款。胎质坚韧,胎上有缩釉孔和黑色棕眼以及接胎痕迹。通体白釉青花,青花发色深沉纯正。纹饰绘制精细,构图丰满紧致,自上而下分为五部分,口沿处绘三角斜纹边饰;颈部主体纹饰为牡丹,缠枝莲纹铺地;颈部、腹部以三圈旋纹分隔;腹部同样以牡丹纹为主体,缠枝莲纹铺地;近底足处饰三角斜纹。整体造型规整,釉面硬亮温润,成对难得,时代特征明显,当属康熙朝的民窑精品。

通高39.5厘米。口径20.5厘米,腹径17.2厘米,底径14厘米。质量7.38千克。一套两件,基本完整,其中一件口沿裂开,焗痕粗劣。珍贵文物,国家三级。

人们称誉康熙青花,必谓之“墨分五色”,这指的是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可在绘画中区分事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故备受后人青睐。

1
查看完整版本: 来,看看平鲁区博物馆馆藏十件代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