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陕西风情不止网红西安,还有陕北陕南
TUhjnbcbe - 2024/10/27 15:32:00

作者:彭臣智纲智库广州战略中心

说到地域文化差异,有个经典的段子:

对于外省人来说,东北三省像一个省,源于区域文化的高度一致性;广东一个省像三个省,外人听着似乎都是粤语,但是内部广府话、潮汕话、客家话还有相关的菜系等分得清清楚楚,但总体上仍从属于岭南文化。如果真要在全国找一个“一变三”的省份,陕西省应该是最典型的一个。从南到北,自然地理分属三个单元,由此形成差异较大的文化习俗: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川渝文化,由此形成了陕西特色鲜明的三张面孔。三者和谐共生,共同构筑了丰富多元的陕西文化。

陕西三大地形

1、陕西旅游:分治还是合为?

很多人对陕西的认识,或许是《平凡的世界》里“连绵的黄土高原”、“枯黑的草木”、“铺天盖地的大风”和“枯黄的背景色”;或许是《白鹿原》上令人直掉口水的一碗油泼辣子面;或许是《楚汉争霸》里群雄逐鹿的巍峨长安城……

如同盲人摸象,片面的印象无法准确的描绘出真实的陕西。就像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不是四川盆地,而是陕西的关中平原。

陕西,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一道秦岭横亘全省东西,与黄土高原形成南北对峙之势,从北到南形成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汉水谷地三种地貌区。

陕西行政区划图

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已成为陕西的支柱产业,年旅游业总收入占GDP达到15.48%,旅游业就业人数超过12%。但区域性旅游发展差距大,陕西12个城市,一枝独秀的西安和星星点点的其它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区域地理和文化的核心,无论从方言、美食、历史、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成为整个陕西旅游的“代言人”。很多外来旅游者几乎把西安或者关中地区等同于整个陕西。

从地域文化上来看,陕北和关中地区总体上都处于“大关陇”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苍茫高原的陕北粗犷而豪迈,八百里秦川的关中深沉而持重。

陕南与川渝地区处于同一地理单元,文化交融,形貌上颇有几分江南的钟灵毓秀。但因为行政归北方政权管辖,所以文化风俗受到很大的影响。

独特的地理格局和文化氛围的共同作用下,跨越中国南北的陕西,有了三张不同的面孔。关中以西安为核心,是发展的主心骨,陕北作为能源储备库,陕南作为生态后花园,附庸的地位更加凸显。在全域旅游如火如荼的时代,如何打破当前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资源的影响力,最大价值的释放旅游生产力,是陕西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是举全省之力“把陕西装进西安”的“合为”,还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三个旅游目的地的“分治”?

合为或者分治?哪个是更好的选择呢?首先要分别了解三者各自的特点。

2、陕北:黄土高原,一股粗犷苍凉的气息

靖边波浪谷

陕北包括榆林市和延安市,深居内陆,属于半干旱农业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沟谷纵横,生态环境脆弱;民居以窑洞为主,沿沟谷带状延伸、参差错落,交通不便,人与人隔着山沟扯着嗓子喊,但面对面要走半天。当地煤炭资源丰富,经济上以能源产业为主导;民风淳朴,民俗文化突出。

旅游业因地制宜,以黄土、风沙地貌,黄河峡谷,红色旅游,民俗风情等资源为主。其中最典型的旅游元素莫过于“窑洞”。

窑洞景观——深厚的黄土地上,是一群粗犷的人和安静的窑洞。

陕北“穴土为窑”的居住习俗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半坡文化,代表了中国先民们在黄河中游流域的居住经历演变:原始穴居-人工穴居-半穴居-土窑洞-现代窑洞。黄土高原上,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建筑木材匮乏。于是先民人就地取材,利用脚下的黄土建造栖身之所。土窑洞冬暖夏凉、保温效果好、建设成本低,因此被世代传承下来。一般窑洞修三孔或五孔,大多中间为正窑,四孔、六孔较少,意在回避四六不成材的俗语。

传统土窑洞与现代“窑居”建筑

走遍中国,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独特的IP,具有资源的唯一性。同时,这种相对原始和落后的居住生活方式,保留了本真,与现代建筑形成巨大反差,成为很多城里人的向往和“异乡人”求之不得的美好。

越是古老的,越有文化底蕴;越是朴素的,越能安静心灵。有的人被禁锢在城市圈里久了,渴望寻找一种新的解脱和放松方式,激活休眠的生活,享受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因而,陕北窑洞作为黄土高原上一种具有浓厚民俗风情的古老居住形式,升级为特色旅游度假民宿,越来越受到城里人的欢迎。

陕北的旅游特色在于“原汁原味”。在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造就一种淳朴和简单的生活,冥想、呐喊、眺望,或许也是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逃避在这里不是贬义词,而是净化心灵的一种方式。远离城市喧嚣,形成特有的生活方式,满足城市人体验生活的口味。这就是陕北窑洞现代化发展的因“人”制宜。

3、关中:八百里秦川,旅游再出发

关中,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

古代关中区域

关中地区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四面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献“连横”之计时,曾称颂关中“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

作为陕西的主体部分,关中旅游以西安为核心,既有华岳仙掌第一景、太白积雪六月天等“关中八景”,还有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的“关中八大怪”。可以说,历史古迹和民俗风情是关中旅游的两张王牌,最典型的莫过于西安古城游和袁家村的乡村旅游。

长安古都——皇城复兴全靠“抖”?

年,王志纲老师带领工作室为西安做战略策划时,曾说:

西安优势的旅游资源还是“吃祖宗饭”,关键是转换思路,把传统旅游业的“陕西小吃”提升到“现代满汉全席”!在体验旅游时代,西安的旅游业应定位于“中华文明朝圣地”。——王志纲《城市中国》

十三朝古都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西安一直以其独特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印记保持存在感。但改革开放以来,古都渐衰,如何“做活”西安,实现“中华文明朝圣地”?西安的努力似乎有了答案。

体验经济时代,“好玩”是王道。近来,西安这座千年古城,借助“抖音”平台一跃成为人口争相追逐的“网红”城市,大有“皇城”复兴之势。

年底,一位“抖音”用户上传了在西安永兴坊喝“摔碗酒”的短视频,迅速火遍全网,收获了上千万个赞,引得万千网友争相模仿。

年和年春节期间,“西安年·最中国”的活动再次引爆话题,大量西安市民和游客纷纷加入“抖友”大军,度展现西安的风景名胜、特色民俗、风味小吃等,刷爆朋友圈,高达1.8亿次的抖音播放量。

年4月,西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顺势与“抖音”签订协议,全面包装推广西安的文化旅游。目前,已有70多个西安市政机构开通官方抖音号。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传播,西安更被冠以“抖音之城”的称号。让这座千年古都焕然一新,重拾“大唐盛世”的气象。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年是西安旅游的一个转折点,皇城“抖”出了生产力,年热度达到顶峰,但年又急转直下。“网红”的制胜之道在于“新鲜感”。“网红”西安的背后,是将积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重新演绎出可体验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是内容挖掘、形式创新和古今融合下天时、地利、人和的智慧。根本上,这是发展思维转变带来的红利,而非一个“网红城市”的称号所能掀起的浪潮。但“新鲜感”易过,未来的发展,依然需要强调创新驱动与内容挖掘。

“戏精”兵马俑

袁家村——皇城脚下,“庶民的胜利”。

关中地区的“网红”旅游地,除了西安,另一个恐怕就是袁家村了。

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距离西安市约90公里,距离世界最大皇家陵园——唐太宗昭陵不足10公里,是一个人口不到人的小村庄。这里曾是“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吃粮靠救济,住房潮湿破旧,小伙子难讨媳妇,群众选不出好头”的贫困村。

改革开放后,袁家村敢想敢干,通过三次大的转型,以“乡村+古镇”为平台,定位“关中印象体验地”,将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做到了极致。最高日游客接待量18万人次、年游客量超百万、年旅游总收入过亿元,仅靠卖酸奶就年利润超千万,带动了周边十余个村实现发家致富,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样板。

袁家村四大发展特点

袁家村被捧成“网红村”,足见其魅力。根本上说,袁家村彻底摆脱小农经济思维限制,实际上是一个伪装成村子的企公司,把酸奶、辣椒面、陈醋等小产品做成大产业;赔钱也要保留馒头店这一业态;增加酒吧一条街、韩日风格民宿;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人才;外出考察学习,邀请专家讲学等等举措,都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整合周边资源,以昭陵这个举世闻名的“静态”景观为依托,将自身的民俗特色和生活方式与周边历史遗迹的点、线、带、圈融为一体,贯通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也是袁家村成功的关键。

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转变思维顺势而为。在休闲和体验的时代,旅游者要的不仅仅是观光,而是寻找各种好“玩”的体验。这就是袁家村的因“地”制宜。

其实,这与西安回民街的成功颇为相似,都是在聚落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饮食”和“民俗文化”为特色和核心的生活方式,只是一个在都市,一个在乡村。所以说,关中的旅游特色不仅在长安“皇城”,更在乡野民间。

4、陕南:夹缝中的突围

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依次为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其中,汉中、安康自然条件具有典型的南方地区特征,商洛则为典型的南北过度特征。

所谓“天下未乱而蜀先乱,天下已定而蜀未定”。公元年,蒙古帝国为巩固政权,将本属巴蜀地区的汉中划归陕西管辖,打破了四川盆地四塞形势。自此,汉中成为全国少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划分属两个区域的城市。

同样位于秦岭以南的安康市,与重庆北部山区毗邻,因而尽管受关中地区文化的影响很大,但地形地貌上差异巨大。群山环抱,交通落后,充满未知,陕南人比陕北人、关中人更加“迷信”,也更依赖自然的馈赠,旅游资源以自然山水为主。油菜花是陕南与陕北、关中得以区分的重要标志,亦成为陕南地区旅游发展的关键词。

油菜花——行政边缘化城市,突围源于自然馈赠。

汉中油菜花海

陕西南部最大的两个城市——安康和汉中,不约而同的把“油菜花节”作为文化旅游营销热点,如今,安康市共举办12届油菜花节,汉中市也已举办了10届。其实,这里的“油菜花”不单单是花本身,更多是代表陕南地区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突围之计,最重要的是以某种特别的方式表达城市的特色和差异,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被别人认可,形成城市魅力。

西成高铁开通

年12月,西成高铁开通,两大地理区域实现前所未有的联通。

陕南处于社会文化交融和经济地理过度的“尴尬”地带,在成渝城市群和大西安都市圈的“虹吸效应”中逐渐失去“颜色”,更应该找到自己的优势。尤其在高铁时代,大山深处的神秘感渐渐褪去,原始带来的优势似乎荡然无存。“油菜花”使陕南的旅游在夹缝中看到了曙光,成为省内独一无二的旅游吸引物。同时,在这个追求自然绿色生活圈的时代,生态旅游发展恰逢其时。这就是陕南油菜花节的因“时”制宜。

但是,现阶段的油菜花旅游还处在观光型产品阶段,参与性和体验性不足。如何借助油菜花这一媒介,把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更好的融合起来,将文化内容植入旅游产品中,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是下一步发展需要突破的难题。

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陕西独特的三张面孔。在这个“玩”的时代,面孔之下的人文与自然密码正在被不断破解,旅游动能加速聚合,为关中平原的再度崛起以及陕北与陕南地区城市发展的突围,带来了全新的动力。

总而言之,从最初的本真到最终的归宿,旅游业要找到目的地的“魂”,旅游者要寻得生活的“魂”,而陕西的三副面孔又将“魂”归何处?

正如王志纲老师所言:未来的旅游,要重归“诗酒田园”。

1
查看完整版本: 陕西风情不止网红西安,还有陕北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