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视觉印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世界气象组织
TUhjnbcbe - 2024/10/26 15:56:00

大气无国界,中国与世界气象组织(WMO)及其广大会员一起,谱写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回望一路历程,5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WMO合法席位。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中国气象局坚持开放合作,深入参与WMO各项活动。

恢复合法席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气象外交受制于国际敌对势力阻挠,在国际舞台上走过了一段曲折坎坷之路,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开放合作态度,中国气象终站上世界舞台。

加入世界气象组织

年,国际气象组织(IMO,世界气象组织前身)诞生。年9月,IMO在华盛顿召开大会,决定成立政府间组织——世界气象组织(WMO)。中国参与了此次会议,成为了WMO的创始国之一。

曲折中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气象国际合作在曲折中探索。

年1月底,外交部以中央气象局局长涂长望名义发电报,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参加WMO亚洲区域协会会议。WMO回复称“不能接受你们参加WMO及其附属机构的单方面决定”。经过一番外交斡旋,2月6日,涂长望给WMO致电抗议并在报纸上刊载《世界气象组织拒不接受我国代表参加该组织亚洲区域协会会议,我中央气象局局长涂长望提出严重抗议》。

年,由于国际敌对势力阻挠,新中国未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

年9月1日至9日在莫斯科召开苏联、东欧九国水文气象局局长和邮电部代表会议。时任中央气象局局长涂长望以观察员身份参加。

年10月23日至31日,中国召开越南、中国、朝鲜、蒙古、苏联五国水文气象局局长和邮电部代表会议,涂长望任会议主席。

年至年,开辟中蒙、中苏、中朝等国际有线电传线路,实现气象资料交换共享。

恢复合法席位

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年2月24日,WMO以70票赞成、21票反对、8票弃权的压倒多数票,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决议,2月25日,WMO秘书长戴维斯将此决议通报各会员。

年3月,WMO秘书长戴维斯访问中国,成为联合国第一个访华的专门机构负责人。

年7月,中央气象局副局长张乃召率中央气象局考察团访问WMO总部。

年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董必武以国家元首身份正式批准了WMO公约。批准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姬鹏飞名义寄送WMO秘书长戴维斯。

亮相国际舞台

中国全方位参与WMO各层次活动,在气象全球治理、气象业务技术、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参与核心治理

年9月,中央气象局副局长张乃召作为WMO执行理事会代理成员出席执行理事会第二十五次届会,这是新中国在恢复WMO合法席位后第一次出席执行理事会会议。

年,邹竞蒙当选WMO第二副主席,并在此后连任两届主席。

年,中国气象局局长温克刚在第13次世界大会期间与WMO秘书长奥巴西交流,本次大会将“澳门”更名为“中国澳门”。

年—年,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颜宏先后担任WMO助理秘书长、副秘书长。年至今,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张文建先后担任WMO司长、助理秘书长。恢复席位以来,我国有25人在秘书处任职;现有16人在任,并有73人在技术委员会担任兼职专家。

参与气候变化

年,WMO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推动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年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年,WMO召开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建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推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

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象部门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大会谈判工作,为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支撑,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年,WMO召开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决定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

贡献中国力量

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高度评价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御极端灾害、推广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应用等工作,认为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气象能力建设的贡献,彰显了中国的全球担当。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出的愿景与WMO促进合作、加强气象交流的理念相契合,中国气象局积极响应、主动谋划,大力推进气象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与WMO计划相得益彰

WMO高度赞赏中国“一带一路”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认为中国为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加强发展中国家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将为亚洲和非洲等欠发达国家提供更多气象支持,其发展成果也将为更多国家所共享。”

年5月,中国气象局与WMO签署《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双方同意在减轻灾害风险、全球气候服务框架、WMO全球综合观测系统、交通气象服务、气象研究和能力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

年,中国气象局与中亚气象部门签署《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建立了中亚区域气象科技交流机制。

年,中国气象局与东盟国家气象部门通过《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在此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进一步完善气象合作机制,深化气象灾害联防联控和灾害风险管理合作。

自年起,中国气象局组织了49期多国别考察,来自多个国家的多位各国气象部门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分享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经验。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于年启动了对非洲7国的气象援助工作,科摩罗、肯尼亚、苏丹、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喀麦隆和刚果(金)的气象观测、信息网络与数据处理、气象信息发布与服务、灾害预警等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

“一带一路”星,大国重器!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场合提出,风云气象卫星和气象遥感卫星技术要为上合组织各方、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服务。

年6月5日21时07分,中国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应WMO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要求,风云二号H星的定点位置由原定的东经86.5度漂移至东经79度,有效覆盖我国全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印度洋和大多数非洲国家。

年,中国气象局建立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目前29个国家气象局已经加入该机制。当台风“山竹”“玉兔”“伊代”分别袭击菲律宾、越南、莫桑比克时,中国启动该机制,为受灾区域提供高频次气象卫星观测和针对性产品。

年,中国气象局向吉尔吉斯斯坦、莫桑比克、阿曼三国赠送了风云二号H星数据接收设备。

年,中国气象局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共同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捐赠风云二号H星数据接收设备。

防灾减灾的中国经验

中国积极推动“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在气象预报、推广气象卫星国际应用、信息共享、灾害预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为全球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际“值班卫星”

风云气象卫星已全部纳入WMO全球卫星观测网,中国是唯一一个同时运行静止和极轨两类气象卫星的发展中国家。风云卫星全球“朋友圈”增至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风云三号C星、风云三号D星、风云四号A星和风云二号H星正式成为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的值班卫星。值班卫星持续为全球台风、强对流、洪涝、火灾、火山喷发、干旱、高温、溢油、冰雪等灾害监测评估作出贡献。

地球系统预报

中国气象局已建成全覆盖、无缝隙、精细化网格预报业务体系,北京世界气象中心联合相关业务中心积极履行国际职责,可提供全球个重要城市和1万多个站点天气预报。大力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推动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技术和“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业务高质量发展。

佩蒂瑞·塔拉斯说:“你们的服务不仅对自身非常重要,而且对于没有能力运行全球数值模式的欠发达会员来说尤其珍贵。我们所有会员都能够使用你们的产品和模型,并从你们的成果中受益。”

全球多灾种早期预警

年2月,WMO二区协第16次届会期间,中国气象局与中国香港天文台共同提出建设亚洲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GMAS-A),目前已完成系统建设,具备了为二区协会员提供多灾种预警信息能力。同时,中国气象局不断完善基于影响的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在灾害防御链条中,基于客观化、定量化风险评估模型指标的风险预估,可以令防御建议更精准、更直观。

远洋导航打破国外垄断

年起,我国自主研发并不断迭代优化远洋气象导航系统,可以根据海上气象条件、风浪流情况、船舶自身构造、运营目标等各种复杂因素,“量身定制”最安全航线、最经济航线、最合理航线,打破了远洋导航系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气象技术输出

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向亚太20多个国家和地区赠送了由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接收站(CMACast)、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风云卫星应用系统组成的集成化系统,向巴基斯坦、老挝、缅甸、几内亚、喀麦隆等国赠送了气象演播系统,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气象教育培训

年,南京气象学院正式成为WMO南京区域培训中心。年,中国气象局气象培训中心成为WMO北京区域培训中心。中国已成为WMO国际和教育培训方面的最大贡献者。截至目前,南京和北京区域培训中心已为多名国(境)外学员提供培训。

气候变化的中国答卷

作为我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牵头组织部门、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单位,组织和支持61名中国作者、25个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工作。参与报告作者人数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从科学上维护了我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经过近40年探索积淀,我国首个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基本建成,持续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提供数据支撑。

年挂牌运行的瓦里关大气本底站是WMO全球大气监视网中第一个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基准观象台,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观象台。所观测的温室气体资料,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支撑数据。

中国承担的全球/区域中心或职能

目前,中国承担世界气象中心、全球信息系统中心、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地面基准站网牵头中心、区域气候中心、区域培训中心、区域仪器中心、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海洋气象服务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二区协全球综合观测系统中心、高影响天气项目办公室等20多个WMO全球/区域中心或职能。

年,在WMO执行理事会第六十九次届会上,中国气象局被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唯一的世界气象中心,表明中国的气象业务服务能力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年4月24日,WMO授予叶笃正院士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年10月28日,授予秦大河院士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年6月22日,授予曾庆存院士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胸怀“国之大者”,持续推进“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业务和“一带一路”全球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50年沧桑巨变,50年初心不改,50年来在全球气象大家庭中,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展现大国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守护全球人民福祉安康。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国气象部门将不断提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创造性的科技成果贡献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强大的气象动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视觉印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世界气象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