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是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当下进行实践育人改革,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实现自身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进而也是促进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年)》所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要求,审核评估将“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情况”等方面。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方本科高校在实践育人方面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学校内部管理结构不配套、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影响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一是培养目标定位有待厘清。作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中心,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还未能充分聚焦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做好顶层设计,不能准确地厘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产学研用具体培养规格,所表现的适应、迎接人才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主动性不足,导致专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人才供给质量与效率整体不高。
二是组织、课程体系有待创新。实践育人的信度与效度取决于是否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课程体系与保障机制。有些高校未能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未能实现协同育人一体化与效能最大化,直接影响了实践育人目标的达成度。部分高校的实践课程目标与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及学生个性化要求之间矛盾比较突出,行业企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深度参与不足,系统性、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强化。教师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推进实践育人的根本力量。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结构调整需求的不断变化,部分高校如果未能把相应变化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作为“首要资源”来培育和挖掘,未能健全“引、育、管、服、评”等方面的政策,那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显现出职业性不足、主动性弱、创新性差等特点,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就必然受到影响。
四是传统教育理念与方式亟待改变。如今,在移动终端全面普及、信息化深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虚拟世界追求真情实感的生活方式早已流行。但部分高校实践育人的传统教育理念还未充分更新,甚至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以实现实践教学的网络化。若信息化的平台建设相对薄弱、实践育人方式相对单调,实践育人成果不能及时呈现和推广,高校实践育人的效能就难以提升。
要破解实践育人的难题,地方本科高校要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增强作为培养主体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自觉,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目标驱动。高校要对接、对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长远设计人才培养规格,紧抓协同创新驱动等平台建设机遇,以行业、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设置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要通过校地合作的双向互动循环,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特点与地域特征,增强特色化,去同质化,解决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其次,优化治理结构,推动课程改革。高校要转变、整合机构职能,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理顺行政、教学、科研等部门之间关系,打通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改变既有的实践教学契合度不高、合作路径不畅等问题,构建管理、运行、评价机制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实践育人合力。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开展实践课程研究,建设一流应用型学科专业群,优化课程体系,挖掘育人要素,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协同创新实践课程改革力度。
再其次,强化师资建设,完善育人机制。高校要把人才资源摆到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绘制学校未来师资队伍建设蓝图,按照“服务面向、培养特色”理念,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结构优化,提升教师队伍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与本科生实践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实践育人激励机制,配套出台教师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项目评审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提升教师实践育人的建构能力、协同育人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激活教师培育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内生动力。同时,要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利用、共享制度,开展实践育人环节难题、需求征集,促进实践育人要素能量聚集。
最后,倡导理念融合,重塑育人业态。高校要充分利用元宇宙教育理念,凭借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突破原有实践育人的时空边界,构建全新的实践教育应用场景,实现新发展形态下的教育跃升,帮助学生重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设情境化、个性化、交互体验性强的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时、全域、全方位的沉浸式学习服务与支持,塑造智慧教育新业态,提升高校实践育人质量的潜力。
(作者单位系安康学院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教育报》年12月08日第6版
作者:李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