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秦巴山腹地层林尽染,景色宜人。山环水绕间,勤劳的民众正在用双手创造幸福,产业蓬勃兴起,致富机制正在逐步完善。群众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乡亲们的笑容也多了起来,这片山水富起来的样子真美。近年来,陕西安康大力推进“支部+X+贫困户”强基、新民风建设扶志、“三变”改革赋能、新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干部素质提升“五大工程”,如期兑现了“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的军令状,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安康乡村大力发展富民产业,通过产业引导和机制引领带动村民致富、乡村振兴。
杨家院子
美丽乡村样子
“只有保护好这片山水,才能利用好这片山水”这是在岚皋杨家院子采访时当地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一条清澈的小河顺着河谷绵延向远方,水流清澈见底,河道两岸的树木幽静别致,杨家院子被这别致的景色紧紧地环抱。
安康市岚皋县四季镇杨家院子依托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通过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发展农家特色旅游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张伟摄)
主家徐礼明正在忙碌地为客人炒菜,此刻他家的凯悦山居农家乐里,客人们正在安逸地等待着大菜上桌。以前在昆山电子厂上班的他,顺应村里的发展形势回到老家开办农家乐,一年收入几十万元,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巴山样子·杨家院子”是以品味农家菜肴小吃、体验巴山农耕文化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四季镇杨家院子是通往神河源风景区的必经之地,方圆50公里有10余个景区景点,以地道的农家乐餐饮远近闻名。
当地现有农家乐40余家、农家宾馆和民宿客栈10家、餐位余个、民宿床位余张,单日最大接待量突破人次。
同时配套建设林果采摘园亩、神仙树产业园、茶旅融合产业园0余亩、猕猴桃采摘园亩,初步形成了山上林果园、山下花卉带、沿线农家乐、河边古树群、沿河亲水游的乡村生态旅游格局,构建了“山上绿色种养,山下农家消费”的产业互动链条。
中午明媚的阳光洒在农家院子里,照在身上甚为舒服,阳光中充满大山的富氧感。此刻,院落里客人们正在休闲地晒着太阳,院落的主人们正在跑前跑后,忙碌着。
这种画面里蕴含着大山里的致富经,靠着好山水和好美食也能发家致富。
年当地发展起第一家农家乐,当地群众很是诧异:“我们去城里吃饭是个稀罕事,城里人怎么可能来我们农村吃饭。”
在这种怀疑中,当地群众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一直坚持着,发展基础设施、扩大产业、加大培训,扶持带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产业越来越大。
杨文方的农家乐是这里的第一家也是做得最好的一家,一年平均接待5万余人,餐饮收入多万元。借助餐饮杨文方还办起了土特产深加工,豆腐乳、土蜂蜜、野白菜这些特产满足了食客们购物的需求,也为村民致富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外地游客正在体验杨家院子的摔碗酒文化。(张伟摄)
岚皋县四季镇镇长陈守勇告诉记者:“我们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模式,重点打造‘巴山样子·杨家院子’乡村休闲旅游品牌,通过捆绑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聚合效应’。先后实施房屋风貌改造,完善车行大桥、停车场、景区道路、休闲步道等基础设施,建成玫瑰园、杨公渡仿生吊桥、得子泉、忠义广场、生态河堤等一大批景观景点,建设了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民宿园,一个古色古香的旅游景点绽放在了巴山深处。”
截至年10月,杨家院子及周边接待游客达50余万人次,创综合收入0余万元,全镇余人通过兴办产业、流转土地、入股合作、订单销售、务工就业被嵌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直接和间接带动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收入.3万元,村集体分红38.49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3元。
守住绿水青山,必将换来金山银山。勤劳的当地人依托杨家院子乡村旅游的兴起,实现了收入的增加和乡村的振兴。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之一,杨家院子的探索是安康绿色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守好青山不放松,乡村振兴中的美丽乡村景致也是村民心目中小康生活的样子。
教育兜底
让贫困不再传递
提起安康白河,人们总忘不了“三苦精神”。“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这是白河人对当地艰苦自然条件的描述。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也是白河人达成的共识。面对自然条件差,发展相对滞后的县情,白河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发展教育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彻底摆脱贫困、振兴乡村的治本之策,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惠民工程来抓。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根本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数量多、素质高的人才。
挂在半山腰的白河县高级中学。目前,该学校是安康全市条件最好的高中之一,这也是当地通过发展教育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体现。(央广网发资料图)
在白河县高级中学采访时记者看到,学校的建设颇费心思,穷县办教育,当地政府部门在学校建设过程中从地基加固到教学楼修建的花费都比平原县付出的更多,但是学校在设施方面毫不逊色于其他地方,绿化整齐、校舍干净、各类设施配置完善。
白河县白河高级中学校长田世广告诉记者:“我们不断改善住宿条件,宿舍安装空调,24小时供应热水、开水;师生食堂实行‘学校管理,劳务外包、保本运营’,保证饭菜质量,降低成本;配套运动、医疗保健设施设备,方便锻炼和就医。使学生在校吃住得舒心、吃得放心、学得安心。”
“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就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条件,宁可让政府日子过得难一点也不能让学生和教师的日子过得难。”这是白河几届领导们达成的共识。
白河县高级中学体育场。(张伟摄)
层层抓教育不放松,扶贫路上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乡村振兴路上更不能让学生因贫困掉队。
为此,白河夯实县长、局长、镇长、村长、家长、校长、师长“七长”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夯实控辍保学责任,形成了县政府统筹协调、教科局组织实施、镇办依法督促、村委会动员劝返、学校监控监管、家长监护履责、教师关爱引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联防联控机制。
此外,白河推行教师+学生“1+1”结对帮扶机制,确保每名脱贫家庭学生都有一名教师帮扶,帮扶教师对脱贫家庭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政策宣导“五导”帮扶,防止学生因为成绩落后、缺少关爱、思想消极而厌学。
据白河县教体科技局局长谢文生介绍,白河当地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健全教育脱贫长效机制,全方位摸排因学返贫风险,完善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机制、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师生结对帮扶机制、教育扶贫助学机制、教育资源保障机制和教育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六项长效机制。扎实做好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群”的动态监测工作。
截至年10月底,白河县巩固衔接办推送“三类人群”户人,年春季学期共计落实“三类人群”教育扶持政策户人28.万元。年秋季学期教育资助政策正在落实中。
教育兴,必将会迎来人才兴;人才兴,乡村振兴会更加有底气。
安康属于秦巴山区深度贫困地区,对于自然条件没有优势的地区,需要比其他地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咬定目标不放松,抓好教育,若干年后让好学校培养出来的好学生继续投入当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富裕指日可待。
建立
防返贫机制让群众有保障
年6月初,汉阴县居民邓启贤通过安康市巩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数据平台反映了自己因病导致家庭困难,需要救助的情况。
收到情况后,当地网格长实际走访邓启贤家庭,根据相关考核细则以打分制方式核准家庭情况,最终经过细致核实,邓启贤得到了汉阴县人社局创业就业帮扶、民政部门的兜底保障和残联的残疾人扶持三类帮扶措施。
在安康市汉阴县平梁镇二郎村当地干部正在为记者展现他们的大数据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很多像邓启贤这样的困难群众可以实现信息的线上一键申报,帮扶的快速受理,政策的快速享受。
据汉阴县乡村振兴局信心中心干部徐作安介绍,整个二郎村被划为13个网格,设置48名网格长,对所有农户定期排查,实行网格化检测管理,收集所有返贫致贫风险问题户,到户核实,并按程序报请镇级复核。
汉阴县乡村振兴信心中心干部徐作安正在介绍当地群众使用安康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数据平台相关情况。(张伟摄)
对纳入系统的返贫人员,二郎村驻村工作队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实际制定针对性的帮扶计划,明确帮扶责任人,认真落实帮扶措施,跟踪回访,确保返贫致贫风险彻底消除。
采访中,汉阴县委副书记程海林告诉记者:“汉阴县各镇、各行业部门及时排查研判,预警区域性、规模性返贫风险,制定本地区、本行业规模性返贫风险清单和应急处置方案,明确防范措施,提高风险应急处置和应对能力。”
据介绍,对自然灾害方面的风险,汉阴县应急、卫健、民政等多个部门强化应急处置机制,统筹开展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等工作;对产业就业方面的风险,农业农村、人社、发改等相关部门及时落实消费帮扶、就业援助、政府收储、价格调控等措施;对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方面的风险,发改部门牵头,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做好风险排查处置工作。
记者从安康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安康市建立覆盖全市所有农村人口的动态监测和帮扶大数据平台,落实2.3万余名网格员(平均每33户落实1名网格员)负责动态监测管理,完成全市76.67万户.5万人和县镇村信息采集录入,实现与12个行业部门信息共享,确保风险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作为陕西巩固脱贫成果任务最重的地区,安康以巩固成果为基础、拓展成效为路径、有效衔接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领导体制、工作体系、政策举措等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安康市汉阴县通过家门口的社区工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张伟摄)
记者从陕西省乡村振兴局了解到,今年陕西把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重要抓手,制定“”工作思路,即推行风险摸排网格化、监测预警信息化“两化管理”、做到全程监管、清单交办、精准帮扶、定期通报、绩效考核“五个坚持”,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个到位”,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一个底线”。
此外,陕西成立省市县三级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专班,实行周统计、月通报、季调度、半年小结、年度总结,定期督导、压茬推进。在全省推行网格化摸排,全省设置网格员26.1万名,建立镇、村、组全覆盖的三级网格体系,常态化开展日常排查。截至目前,全省纳入监测“三类人员”共计3.69万户11.25万人,全部落实精准有效的帮扶措施。
据陕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孙亚政介绍,为了切实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陕西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到村“六查”入户“六问”行动,通过到村“六查”排风险、入户“六问”解难题、突出重点促提升、压实责任求实效等具体措施,切实解决群众身边各类急难愁盼问题,检验有效衔接成果,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认可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