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研究下陕西各地市的工资水平,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各地公布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作为参考。
所谓非私营单位包括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单位。
从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看:
第一是西安,.5元。
第二是榆林,.5元。
第三是延安,.67元。
第四是宝鸡,.67元。
第五是咸阳,.67元。
第六是汉中,.58元。
第七是渭南,.25元。
第八是安康,.08元。
第九是商洛,.83元。
渭南、安康、商洛是倒数后三位(因为未找到铜川的公开数据,不做考虑,但从侧面数据看,铜川处在中下游水准)。
陕西年各地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工资水平显然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有关系,如排名前三的西安、榆林和延安,西安是万亿级城市,榆林和延安因为能源化工产业占比高而有较高的工资水平。
同时,在近年各地市的常驻人口变化中,西安、榆林和延安是仅有的3个常住人口正增长的城市,榆林、延安的常驻人口增长与较高的工资水平也有关系。
相反的,商洛、安康、渭南等城市工资水平较低,也恰恰是常驻人口降幅比较大的城市。
这一点也可以从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上有所反应。
比如陕西省分行业收入水平依次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采矿业、水电气热生产、金融业、教育、医疗卫生、制造等。
这些产业中西安集聚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金融业、教育、医疗卫生、制造业等,榆林、延安集聚了采矿业、水电气热生产等。
再结合各行业的工资水平考虑下人口的流动问题。
一般情况下,人口流动的方向受产业间收益差距的影响,也就是哪个产业收益高,则人口向哪个产业流动,典型的表现就是人口从一产向二产、三产的流动,因为一产的整体收益要低于二产和三产。
这样一产的人口在下降,二产、三产的人口保持增长,最终趋于稳定。回归到乡村振兴问题上,如何吸引人口回到一产似乎成了一个悖论。
但是,从再细分的产业结构考虑,农林牧渔的收入虽然不高,但是相对于二产、三产中的某些行业还是有些优势的,所以这也不是个物解的问题,就看模式怎么来创新了。
三林微观坚持做大家能看得懂的城市微观研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