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何陕西的陕北关中和陕南文化差异很大听 [复制链接]

1#

陕西省位于我国大西北地区腹地,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西周、秦、汉、唐等14个朝代在陕西建都。陕西省按地形和文化主要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

其中陕南主要位于陕西省秦岭一带南部地区,包括如今陕西省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并且这里的汉中和安康非常像我国的南方地区,这里主要栽种水稻,盛产桔子和茶叶,这一点也和江南类似。

陕南和关中、陕北差异还是挺大的,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在一个省里。直到明朝以后,陕南才从四川省划入陕西省,而到了清朝,陕西省才有了现在地图上的区域划分。

而这种历史上原因,也导致了陕西各区域文化差异挺大,并且方言差别也非常大。比如陕南的汉中和安康的方言接近四川和重庆的方言。而商洛北部的方言更接近陕西官话,也就是关中话。像西部和南部各县的方言更多,有下湖话、客家话、江淮话、西南官话等等。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陕西各地文化差异大,方言又特别多的呢?你有没有听说过湖广填陕南呢?

原来,在清朝初期的时候,陕南还是一片原始森林,一般被称为“巴山老林”。这里人迹罕至,反而华南虎和狼甚至比人还要多。那么这里为什么人这么少呢?

虽然在明朝时期,当时已经有大量的移民来到陕南开荒繁衍生息。但是因为明末时期的张献忠和李自成农民运动,明朝末年和清军的战争,以及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乱,陕南地区都是主要战场。因为大量的战争动乱,导致人员大量减少,百姓流离失所。《嘉庆汉阴县志》:“土著无多,所存十之一、二”。可见,当时少了多少人,基本上成为荒芜之地。

整个陕南地区,至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都毁于战乱,或者流落他乡。而随着清朝局势逐渐稳定下来,清朝为了增加税收,避免耕地荒废,清朝采取了一系列优惠经济措施,以增加陕南地区的人口。

顺治六年清廷颁布了《垦荒令》,后来又颁布了《垦荒劝惩则例》,不仅明文规定奖励垦荒者,还把垦荒的面积和人口的增减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依据。

清朝顺治和康熙时期,不仅鼓励移民来开荒,还进一步采取措施强制移民,也就是说,你不想来,不好意思,也由不得你了。当时,像福建、广东和江浙等省份的很多百姓被强制迁入内陆腹地。因为当时强制移民的时候,官兵为了方便管理,担心流民四处逃窜,就把流民的双手绑上,只有上厕所的时候才解开绳子。后来人们为了文雅,就用解手代指上厕所,以至于现在很多地方,老人口中仍然把上厕所说成解手,一代代流传下来。

而陕南地区的气候又非常的适宜,土壤也很肥沃。而当时的江南因为战乱,恰恰也有很多的流民在四处找合适的地方扎根安家立业。种种的原因,才形成了清朝初年的“湖广填陕南”的移民潮。并且,清朝为了鼓励在陕南开荒,这里的赋税特别的低,尤其比一些人口多的省份,这里的赋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也吸引了很多的贫穷没有土地的农民来此开荒圈地。

这些移民进入陕南地区以后,先在平原定居生活下来,渐渐人多了以后,一部分人又迁进了深山。至乾隆年间,这些移民基本上遍布了整个汉水谷地和秦巴山地的老林地区,而陕南的移民潮,一直持续到道光年间才渐渐结束。

因为清朝“湖广填陕南”的壮举,导致了在陕南地区,大多数都是外来移民,当地土著人极其的少。陕南也被史学家称为“十家九客户,百年土著无”的“五方杂处的”移民区。而据各种文献资料显示,在道光年间,陕南各地客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大约在百分之九十左右,基本上以湖广人口为主,也包含了少量的南方各省的移民。

大量的移民迁入,使陕南许多山区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他们喜欢并擅长种蚕桑、茶叶和水稻等等。因为南方的移民习惯种水稻,所以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先进耕种技术。兴修沟渠,垦荒造田,围筑梯田,把南方的水田嫁接在山坡上。到了乾隆年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历时一百多年,这里开垦出了万亩的梯田良田。

湖广的移民不仅使陕南地区的人口大增,推动了当地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互相交融,使陕南成为北方的小江南。

而陕南地区人口,乃至全国的人口,在清朝中后期都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这也离不开清朝的稳定的国内局势,和各种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并且还有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我国,也为人口的大量增长创造了物质基础。“湖广填陕南”移民潮整个时间持续了一百多年,时间之长,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说了这么多,欢迎小伙伴们加个关.注,后续还有更多精彩有意思的故事等着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