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多少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受多次自然灾害大考。自然灾害的防、抗、救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精准、高效、权威的气象预报预警是综合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风雨兼程四十载,气象防灾减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已基本建成由气象灾害防御监测预报预警、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和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等构成的中国特色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城市、乡村、海洋和重点区域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明显降低,全社会抵御气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有效提升,气象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理念先行:以人民为中心筑牢第一道防线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交织发生、影响叠加,更加剧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年,台风“乔伊”登陆广东,百年来罕见的严重风暴潮猛烈袭击琼海;年,长江流域、嫩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年,我国南方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年10月,西藏自治区江达县发生山体滑坡,金沙江断流并形成堰塞湖,部分村庄和工地被淹……在灾害面前,能否精准判断天气变化趋势及其致灾影响,关系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否“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强调。也正是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处于灾害防治链第一环的气象工作,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五年对气象工作作出明确部署,从“做好气象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到“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从“健全监测预警应急机制,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到“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地震、气象、测绘、地质等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战略指引作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强调“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将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上升到国家治理理念的新高度。
长期以来,气象部门把防灾减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发展理念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
据统计,气象灾害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3%至6%,下降到年至年的0.38%至1.02%;年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超过90%;气象服务满意度达89.1分,创历史新高。
适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要求,中国气象局从年起组织开展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设计,推进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战略研究,出台《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提出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建设“五大体系”“六个作用”“七大行动计划”,全面构建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机制完善:应急更有力、联动更高效
在世纪之交年,我国取得抵御长江特大洪水胜利;年成功抗击“非典”……国家对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愈发重视,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得到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