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将曹友闻02丨为守御蜀口地区,南宋 [复制链接]

1#

文/黄勇

蜀口三关五州:南宋抵御金军南下的屏障

当然,说南宋毫无防御,是不公正的。

绍兴十一年(),宋金和议时划定界限:东部以淮水中流为界,西部以大散关(位于今陕西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为界,南宋把陕西商州(州治今陕西商县)、和尚原(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方山原(今陕西宝鸡市西)划给金国。

南宋蜀口地区地图(资料图片)

这样一来,金国的版图直接与南宋四川利州路邻界。利州路管辖范围,除今四川北部地区外,还拥有今陕西南部(陕西汉中地区)和甘肃东南部的一些地方。

后来,南宋为增强边防系统性,在利州路设立了武休关、仙人关和七方关3座关隘,这就是著名的三关。

武休关控制了陈仓道和褒斜道进入汉中的入口处,仙人关控制了仙人关道进入汉中的入口处,七方关控制了阶州进入汉中的入口处。其中,仙人关因为北通吐蕃,西通蜀中、汉中,东连岐渭,地势最为险要。

为固守三关,南宋还设置了5个州作为外围防线屏障:阶州、成州(州治今甘肃成县)、西河州、凤州(州治今陕西凤县东)、天水军(军治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

天水军是从成州分划出去设置的,所以这些区划有时又被称作四州。5个州中,西河州为腹心之地。

三关和五州,一起拱卫着四川内腹的安全,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南宋在基本失去了秦岭以北关中、陕北等地的情况下,三关五州事实上成为南宋川陕战区抵御敌军南下的前线,号称蜀口。

南宋三关五州示意图(资料图片)

为保障蜀口的安全,南宋还在三关五州外设置了外三关:大散关、黄牛堡(今名黄牛铺,位于陕西凤县东北)、皀郊堡(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大散关和黄牛堡正当陈仓道的来路,皀郊堡为仙人关道的来路。

总的来说,为保卫蜀地,南宋设置了3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蜀口外三关,即大散关、黄牛堡、皀郊堡;第二道防线为阶州、成州、西河州、凤州、天水军五州;第三道防线为蜀口内三关:武休关、仙人关和七方关。

不过,在第四次宋金战争期间,大散关、黄牛堡、皀郊堡受到了金军的严重破坏,南宋索性也破罐子破摔,不再在这三关驻防,也不加以修复。在南宋后期,蜀口3道防线也就只剩下两道了。

四大戎司10万兵力守御蜀口

在地域防御策略上有了系统性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配备军力。

为守御蜀口这一大片要害地区,南宋初年起就设置了三大都统司(简称戎司),派遣了3员大将统领3支大军,分别屯驻在3个重镇上:兴州(后改为沔州,兴州戎司兵力有6万)、兴元府(州治今陕西汉中市南郑区,兴元戎司有兵力2.7万)、金州(州治今陕西安康市,金州戎司兵力1.1万)。

开禧三年(),驻守兴州的吴曦叛乱后,南宋为分散沔州戎司的兵权,在利州又设置了利州副戎司。这和前面的3个戎司合起来称为“蜀之四统军司”,又称四大戎司,负责蜀口的军事防御。

四大戎司的防区及驻地为:

沔戎司:驻扎在沔州,守卫仙人关和成州、天水军。利副司:驻扎在利州,守卫七方关和阶州、西河州。兴元戎司:驻扎在兴元府,守卫武休关和凤州。金戎司:驻扎在金州,守卫饶风关(今陕西石泉县饶峰镇境内),并捍卫梁州(州治今陕西汉中市)、洋州(州治今陕西洋县)。

所有兵马直接由四大戎司掌管,节制调配权统归四川安抚制置使。

蜀口驻军加起来有10万左右,全盛时战马有1.5万多匹,可谓阵容齐整,兵强马壮。对军备松弛的南宋来说,已经是极为精锐而珍贵的边防生力军了。

南宋蜀口地区地图(资料图片)

南宋朝廷为何重视蜀口边防?

南宋朝廷为何对蜀口边防如此重视?

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蜀地,当时是南宋的一大“摇钱树”,财政的顶梁柱。

宋高宗建炎、绍兴时期,蜀地每年的税收为万缗(一缗为文铜钱);到宋孝宗淳熙时期,涨到了万缗。而淳熙末期,整个南宋的总钱税收入为一亿多缗。这表明,蜀地每年向南宋国家府库提供了约三分之一的钱赋。

这还只是蜀地这棵“摇钱树”的一部分。蜀地每年还向国家交纳茶、马、绢、布、酒、盐、巩、商税,绍兴年间为万缗,宋孝宗乾道六年()后增加到了万缗。为此,朝廷专门在蜀地设置茶马和绢麻等榷局,专门管理蜀地的税收。

蜀地这么一大块“肥肉”,南宋朝廷当然会对其防卫给予高度重视了。

南宋在蜀口的这个防御体系,在宋金战争初期,曾经有效地保卫了四川内腹的安全。但凡事都说坚持难,到了南宋中后期,这个防御体系逐渐遭到破坏,失去了防御作用。

这,还得从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吴玠说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